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758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释如何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本源意义上来讲,教师就是 “传授知识” 、 “指导学习”与教育内容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在古代,老师通过 口耳授受,言传身教,使“传授知识”与“指导学习”融为一体;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教育逐步确立了以班级授课的模式,教学活 动就成了“教师教材学生”这样的结构。 “教材”既是教师“传授知识” 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于是, “指导学习”便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 主要职能。这里所说的“指导学习,就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导”的作 用,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正确认识

2、 “导”与“学”在教学过程 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 学效益的重要前提。一、正确理解“导”与“学”的身份角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受教育者,又是教 学过程的主体。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相宜得彰,首先应正确理解 “导”与“学”的身份角色。(一)教师的主导性传统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师的主导性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 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其实这是对 “主导性”的误读。所谓教师的主导性是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 生向着理解问题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1、教师首先

3、是一个指导者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应帮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要获得什么? 对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要给予指导。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分析透教材,让学生首 先能知道自己要通过这种活动获取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怎 样与教材联系起来,又怎样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了。作为教师首先给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要让学生们在这些氛围中发现 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而且是沿着教材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找到兴趣 点,探究点。2、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教育教学中,教师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组织者,组织学生如何理 解教材,组织学生如何有序地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还要组织

4、 学生的各种活动,当同学们把自己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整理成文,并得出自己观 点时,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同学们创设、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 习氛围,及时延伸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比如:讨论会,答 辩会,辩论会。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组织好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随着交流的深入,组织好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 决新问题,求同存异达成共识。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作为教师应把同学们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应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不管 它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总之是孩子们思想的结果。教 师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可利

5、用多 媒体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 人欣赏鼓励他们这种探索精神。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 探究型学习,更有利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 的肯定、表扬,学生 会从中获得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二)学生主体地位所谓 “以生为本”,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 程。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广义的自主学习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在内的一切有目的、 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处处教导学生善于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包括自 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

6、我反应、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以 及自我评价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自主性、独 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特征表明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 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包括能否接受教育、 如何接受教育,都要受到自身意识的支配。学生的意识,一般说是在教育者的 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表现为对外 界的影响具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凡事都要经过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 出抉择。2、独特性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它是学生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

7、它表明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 具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鲜活、生动、独立,是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价值主体。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针对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 被我们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界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 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甚 至是很大差异。可以说,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 质组成的一个独特结构。在这个独特的整体素质结构中,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 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即表现出个体内在素质 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3、能动性学生的能动性主要

8、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 动的特征。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本质 特性。这一本质特征在各种形式的认知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认知也不例外。学 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的主体,他不是 像一面镜子似的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也不像录像机那样,机械地把教师讲的 或外界的信息录取和储存下来,而是经过自己头脑的认识加工,结合自身的实 践经验,把外在的知识、信息、要求、影响等等,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形成为 主体的认知、经验和行为品德。4、创造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主要是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经验,凭借自 己的智能去了解掌握他所尚未

9、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就应算是创造力的 表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 特殊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内在意向,具有无 限潜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二、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导”是“学”的前提,为“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学”是“导”的基础和目标,在“导”的作用下,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坚持“导”与“学”的相统一的原则,就必须探究“导”与“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结合,实现“导”与“学”的 最优化。(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导”与“学”结合的前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

10、的丰 富完善,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 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 自强、自立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的无限发散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 重、爱戴也容易加强教师教的主动性、针对性、诱导性和实效性,容易激发教 师的讲授激情。因此,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就必须首先建立平 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前苏联合作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导”与“学”结合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以统一模型化目标要求学生,这就从根

11、本上否定了 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要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结合,就必须确立多层次、 多维度师生一致的教学目标。学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有血 有肉的人,教师不可能根据一个标准,一种模型把学生塑造成完全符合教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产品统一化,模型化的教学目标,只能给学生个性及主体 精神带来极大的限制。现实的教学目标只能是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有高低之 分,没有性质上的正误之别。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愿意向哪个方面发展就让他们在哪个方 面发展。只有如此,“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我们 在探究“主导”与“主体”结合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教学评价的统一性

12、是实现“导”与“学”的结合的杠杆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教学的功利性价值,教学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 的外在过程,个人的能动、自主完全隶属于外在的社会状态下,学生主体性发 展受到制约。因此,必须确立教学重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统一的教学价值观, 即在承认教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承认教学在满足个人丰富的精神需要和完 善个人独立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塑造力,承认教学不仅是一个促进人的社会化 过程,也是一个促进个人主动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实现“导”与“学”结 合的杠杆,就是指当“导”与“学”相悖时通过评价的手段来进行调节,以保 持“导”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实现“导”与“

13、学”的结合的主要途径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特性及感知、记忆、思维.兴趣等心理特点,有 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发展速度与水平又 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悬殊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根据国家统 一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同时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实际 文化知识基础、思想基础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 时,保证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都是“导”与“学”在 教学过程操作上的出发点,是实现“导”与“学”最佳结合的重要途径。(五)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步是实现“导”与“学”的结合的显著标志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

14、质就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导之以理,授之以法;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 手。这二者的协调同步,就是“导”与“学”的最佳结合。此外,我们通常讲 的备、教、改、导、考、析,实际上是教的过程,而不是学的过程,学生学的 过程应该是预习、听讲、复习、探究、小结。要使教与学协调,必须使教与学 的过程契合,必须教与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师生心理的同步。体现在课堂教 学的设疑和解疑上,则是教师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学生思考 求疑提出质疑创造性解疑。三、灵活有机运用各种导学方式,扬长避短,实现“导”与“学”发展。 三种导学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在运用导学方式时

15、, 决不能单一化,即每一节课决不能使用同一种导学方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 容、知识结构和不同类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导”与“学”的相统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 它的出现的必须引起教学中各因素的一系列变化,探究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为的是寻求变化的规律,增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性,使主体主导作用得 以充分体现,激发教师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无论学识还是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 题。教学评价的统一,首先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所谓外在价值也称社会指向价值或功利性价值

16、,主要指教学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 所谓内在价值或称非功利性价值,则是指教学在形成一个人完美的内在性格和 高尚精神世界方面的价值。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导学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兴趣和爱好,应作为制订导学方案的依据和参考,对提高导学的实效性十分重要。(二)必须坚持教师的(二)必须坚持教师的“导导”由于各种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不能及时或全身性转为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习中的“客体”变为“主体”, 为了使学生从学习中的“客体”变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原则,强调导学是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导学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的作用。教师的“导”也应从主导教学转变为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作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但这种转变,并非教师放弃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更不是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己支配。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导”,应主要体现在: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