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584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颅颈交界区畸形-指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区域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学术术语来源学术术语来源-枕颈融合角度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退变的关系枕颈融合角度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退变的关系文章亮点:文章亮点:1 枕颈融合是针对上颈椎不可复性的寰枢关节脱位及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案。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 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 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2 文章创新点在于分析枕颈融合枕颈固定角度与融合后下颈椎退变的关系。结果显示,枕颈融合时

2、枕颈角应尽量固定在正常范围内,超过或小于正常范围均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融合过程中有必要应用 C 臂进行术中透视,确定枕颈固定角度,尽量减少融合后下颈椎的退变。3 该课题不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作者研究发现,有些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出现了椎间盘高度增加,椎体高度降低的现象,这是由于重度骨质疏松导致椎体高度的丢失以及终板的破坏,使椎间盘进入了终板,最终导致椎间盘垂直的扩张与椎体终板的破坏不断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在某些文献中也得到了报道。关键词:关键词:植入物|脊柱植入物|枕颈融合|椎间盘|椎体高度|枕颈角|下颈椎|退变|回顾性分析主题词:主题词:颈椎;椎间盘;脊柱

3、融合术;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摘要摘要背景:背景: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颈椎的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而椎体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 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 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目的:目的:测量颅颈畸形枕颈融合内固定患者的颈椎侧位 X 射线片,分析融合过程中枕颈固定角度和融合后下颈椎退变的关系,确定最佳枕颈融合角度范围。方法:方法:纳入因颅颈畸形行枕颈融合患者 21 例,根据融合后即刻枕颈角度(0c-C2角度),将颅颈畸形枕颈融合患者分为 3 组,即枕颈角 9-22组、枕颈角22组,其中融合后即刻 0c-C2

4、角度在 9-22属于正常范围。测量融合前及融合后终末随访时各组 S 值及 JOA 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结论:结果与结论:融合前枕颈角 9-22组、枕颈角22组 JOA 评分分别为(7.31.7)分、(7.21.6)分、(7.31.5)分,融合后随访分别为(14.21.5)分、(13.51.6)分、(13.31.5)分,3 组 JOA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枕颈角 9-22组 JOA 改善程度明显较枕颈角22组好。融合前 S 值枕颈角 9-22组、枕颈角22组分别为 0.4400.017,0.4410.016,0.4400.018,3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 9-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 S 值与融合前 S 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 S 值均较其融合前 S 值明显减小。提示枕颈融合内固定时枕颈角应尽量在正常范围内,超过或小于正常范围均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