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多少?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39983595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多少?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多少?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多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多少?(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多少?仇少明律师【导读导读】现实生活中,或出于亲情,或碍于友情,或碍于面子,或出于好意,许多人可能会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却并不知道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今天就为您盘点下我国法律对于担保责任的相关规定。1,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能如期还款,担保人应怎样承担责任,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能如期还款,担保人应怎样承担责任?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担保责任分为一般担保和连带责任担保,一般担保是指在债务人通过诉讼仍不能承担债务时,担保人应当承担担保责任;连带担保责任是指,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债务人和担保人任何一方承担责任,不受债务人有无能力的限制。2,担保

2、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其受到的损失应得到怎样的赔偿,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其受到的损失应得到怎样的赔偿?无论是一般担保责任还是连带担保责任,担保人在承担担保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进行等额的追偿来弥补自己的损失。3,如当担保人好意提供物保,而债务人和债权人却恶意窜通侵吞担保物,此种情,如当担保人好意提供物保,而债务人和债权人却恶意窜通侵吞担保物,此种情形下担保的效力如何形下担保的效力如何?担保人的权益该如何保护担保人的权益该如何保护?按照担保法第 30 条的规定,“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不承担担保责任”这种情况下,担保合同无效,并且担保人不需

3、要承担担保责任。4,担保一定要签订书面合同吗,担保一定要签订书面合同吗?在一般情况下,担保需要签订书面的保证合同,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担保在没有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仍然可能产生担保的效力,一般是指在主合同中包含担保条款,或者合同的落款处有担保人的签字纳印等等,或者其他的担保人认可的书面方式。5,当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担保人的责任范围包括哪些,当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担保人的责任范围包括哪些?具体的保证责任该具体的保证责任该如何确定如何确定?按照担保法21 条的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如果

4、合同有约定的依照约定确定保证责任范围,合同没有约定的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来确定。6,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是否有期限,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是否有期限?如果让担保人无限地承担担保责任似乎不如果让担保人无限地承担担保责任似乎不公平公平?提供担保的保证期间应如何确定提供担保的保证期间应如何确定?保证期间的届满,会产生何种法律效力保证期间的届满,会产生何种法律效力?保证期限属于担保法中非常复杂的一项法律制度,按照现行担保法的规定,担保期限按照合同约定以及法律规定,主要如下:担保期限有约定的按照合同约定,没有约定的按照法律规定为 6 个月,约定不明的担保期限为 2 年,担保期限届满后担保人将不再承担担保责任。

5、在法定或约定的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人没有主张保证责任,那么担保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7,在担保人不知情的情形下,担保的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担保人是否仍负有保证,在担保人不知情的情形下,担保的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担保人是否仍负有保证责任责任?如果主债权发生转移,担保人原来的担保范围内继续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有约定,依照约定。如果主债务发生转移,由于担保责任主要是基于一种信任关系,必须要经过担保人的书面同意,担保人才承担保证责任。担保人所担保的债务转移,可能会对担保人造成实际损失,这种情况下未经担保人的同意可以免除担保人的担保责任。8,什么情况下担保人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什么情况下担保人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按照担保法的规定,以下情况担保人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担保人提供保证的;(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担保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债权人债权的顺利实现,但是如果作为担保关系中的当事人不注意把握风险的规避,也可能会招致很多的麻烦。鑫涌律师给大家说说,作为担保人在为他人提供担保时,还应注意什么其他的问题。【律师提醒律师提醒】担保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归纳总结如下:1、注意主合同的效力;2、审查债务人的偿债能力;3、注意担保的金额、担保范围,以及担保方式;4、主要担保期限问题;5、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债务人提供反担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