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8: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代价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美联储主席为反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说明了菲利普斯曲 线的存在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1979 年夏,通货膨胀率高达 14﹪,失业率高达 6﹪,经济增长率不到 1.5﹪在这种形势下,沃尔克被卡特任命为美 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后把自己的中心任务定为反通货膨胀 他把贴现率提高到 12﹪, 货币量减少, 但到 1980 年 2 月通货膨胀率仍高达 14.9﹪与此同时,失业率高达 10﹪沃尔克顶住各方面压力,继续实施这种紧缩政策,终于在 1984 年使通货膨胀率降 至 4﹪,开始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繁荣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最终胜利是以高失业为代 价的 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率减少了 1﹪的过程中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百分比称为牺 牲率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必然引起失业加剧这充分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 在交替关系,实现低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以高失业为代价经济学家把牺牲率确定为 5﹪, 即通货膨胀每年降 1﹪, 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5﹪,沃尔克把 1980 年 10﹪ 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至 1984 年的 4﹪,按此推理,每年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应为 30﹪。
实 际上,国内生产总值的降低并没有这么严重其原因在于沃尔克坚定不移的反通货膨胀决 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从而菲力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这样,反通货膨胀的代价 就小了但代价仍然是有的,美国这一时期经历了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失业率达到 10﹪反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证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存在,也说明维持物 价稳定的重要性资料来源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