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78925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市一等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必修三第必修三第 5 章章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及其及其稳稳定性定性第第 3 节节 生生态态系系统统的物的物质质循循环环茂名市实验中学 徐达胜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关于碳循环,这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碳循环的过程

2、,紧接着,精辟地讲述了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教材用较长的篇幅,用“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了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辩论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关于探究性实验,课本中分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引导并设计了两个案例供参考,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2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4)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

4、,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2学案导学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 3 -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七、教学过程( (一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

5、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教师评价:回答得很好,接下去我们首先来讨论碳循环的过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探究一:碳循环的过程首先请学生阅读 P100-101 碳循环部分及图 5-11,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22OCHCO光合作用接下去教师出示“细胞呼吸”图片,请大家说出有氧呼吸过程中碳是如何传递的?22)(COOCH有氧呼吸然后,请大家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CO2、碳酸盐)

6、(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有机碳化合物) (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CO2) 师生归纳最后,请学生独立得出碳循环文字示意图,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投影并通过讨论纠正,得出正确的结果并投影:- 4 -总结、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分析碳循环的特点 : 教师提问;(1)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请同学们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并指出这里的物质是什么?(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 循环的范围有多大?(全球性) (3)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那么,物

7、质循环有什么特点呢?(全球性循环往复)探究二:探究二:探讨、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教师提问:(1)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的呢?请大家思考问题: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伐又使绿色植物吸收的 CO2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 (2)温室效应将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 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 用无机环境 (CO2)生物群落(有机物)生物群落元素元素无机环境大气 CO2库生产者

8、消费者捕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化石燃料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呼吸作用燃烧碳循环- 5 -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3)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温室效应的发生呢?(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教师投影:(先投影空表格,再补充)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形式以无机物形式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往复联系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

9、的动力探究三:探究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1)介绍背景资料 首先介绍落叶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提出问题 根据小组内交流平时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从而确认实验的变量。(3)作出假设 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回答本组提出的问题,即做出假设。(4)制定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本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整理出完整的实验方案,特别要注意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即遵守单一变量原则)- 6 -以及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注意事项。(5

10、)实施实验方案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课后完成,学生要做好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并派代表将情况及时向老师反馈。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所做的假设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7)表达和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实验方案,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教师需进行有效的点评。(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能量流动及其他章节的联系很紧密,教学时还应特

11、别注意以下几点:(1)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往复。 (2)碳循环的形式、特点、过程的归纳,要用好投影片,直观地理解各个环节的生理变化,强化知识点在习题中的应用。(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运用表格的形式既可以节省时间,也相呼吸作用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概念碳循环形式:CO2过程:无机 环境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生物 群落特点:全球性循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7 -当于自学提纲,有利于学生有序的思维活动,真正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助作用。(4)探究性实验能否确实完成是一个问题,千万不能走过场,学生学了之后还是不会做实验设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及必须遵守的原则,落实到位。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应以小结的形式概括本小节内容,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学会学习的方法。.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