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7801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论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龙萍媛龙萍媛摘要:武则天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热议的人物之一。其晚年的所作所为,很多人表示不解。身为皇帝,立子还是立侄继承皇位,武则天困扰不已。经过无数的腥风血雨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神龙政变后转入李唐之手,武则天退居上阳宫,最终寿终正寝。本文深入剖析武则天退位的原因,阐述神龙政变始末,最后点评政变的影响。关键词:武则天 神龙政变 封建制度 武周王朝武则天于圣历元年(698 年)九月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实际上,李显却徒有太子之名,皇储之争从未间断。武氏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在朝廷上拥有大权,并且积极参与皇储之争。立侄还是立子,女皇选择继承人举棋不定。

2、而张易之、张昌宗乱政正好成为一场宫廷政变发生的导火线,终于,神龙元年(705 年)爆发了一场宫廷政变,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武则天退位,从此失去皇权。武周积攒下来的经济根基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武则天本人的功绩也名垂千古,唯一一位女性皇帝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光芒。本文以史实为基础,主要参考旧唐书 、 新唐书 、 资治通鉴 、 唐会要等史籍,对关于武则天研究的论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以社会进化和发展为视角,充分考虑国家稳定、百姓生活、经济发展状况诸多因素,探讨武则天退位的原因及影响。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女皇退位之因历史上每一位皇帝的皇位都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女性,武则天的皇位得来更加

3、艰辛,一路上充满血腥。但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却未传给与她同姓的后代,而是传给了李氏。下面将从根本原因、现实原因、个人感情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1.封建制度发展成熟是女皇还位李唐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发展至唐朝以较为完备,关于君权的一系列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制度发展成熟。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皇位继承人应该是正宫皇后的长子,即嫡长子,若长子早夭,可以从其他嫡子中按长幼顺序选取。若皇后无子,方可从众庶子中从年长者开始考虑。武则天是高宗皇后,又是当朝皇帝,她的儿子当然是上上人选,选择储君应该优先考虑。侄子虽与武则天同姓,但姑侄之情远不及母子之情,母子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当然母子之情最亲,这也是社会常识。

4、就血缘亲疏而言,皇位继承人怎么轮都不会轮到武氏侄子们的。古人很看重身后之事,人死后要立庙祭祀,无人祭奠的亡灵是被称为孤魂野鬼的,连平民百姓都忌讳,何况是皇家天子呢?君临天下的武则天也抛不开这样的传统。选择皇位继承人就直接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新唐书中记载武则天梦到下几盘双陆均不胜,召见狄仁杰解梦,狄仁杰乘机劝说“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又欲以三司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若立子,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李唐宗庙,享受唐皇室世代子孙的祭祀,代价是武周灭亡,恢复李唐统治;若立侄,虽可暂时保住武周王朝,但自

5、古未出现侄子为姑母立庙的先例, “即使勉强立之,那么因为女皇不是未婚女子,予其独自立庙显然不合规矩,而唐高宗作为女皇的配偶,按理也应进入武氏祖庙,但涉及两姓王朝的皇帝,显得不伦不类,对武氏王朝来讲根本不可能如此做。 ”此种情况下,武则天只能避重就轻,立子为嗣。如果要打破这样的僵局,除非彻底废除维护男权统治的制度,重新建立支撑女皇统治的制度。依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男权统治已经根深蒂固,当时的妇女已接纳了这种制度,很自觉的不触碰男权的权威,甚至在贵族女性中还帮助教化女性遵循男权统治的规则,认同男权地位。以武则天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广大妇女的思想意识,更无法从男性群体中将这种意识根除,在反

6、抗男权传统问题上,武则天势单力薄。她夺位的理论基础也只是在佛经中找到的,为了得到舆论的支持,武则天命人在佛经中找出指出女子称帝的经文记载,在大云经中有云:“尔时众中,有一女,名曰净光。佛告净光天女言:汝于彼佛暂一闻大涅磐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一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四方之一。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 ”这种记载能让武则天具有合理性,但不具有普遍性,更不适用于后世。 大云经是否是伪造的,众说纷纭。假若大云经真实存在,其中记载的天女转世却属神话传说,并不能作为一般的理论,用以建立女皇统治的理论依据。由此看来,废除男权传统,重建女尊男卑的社会秩

7、序是不可能的。因此,武则天个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男权社会不可动摇的根基,决定立子还是立侄,必须顾忌封建宗法制度中的皇位继承制、陵寝制度、宗庙制度,权衡利害。最终,武则天决定立儿子为太子继承皇位,还政李唐。2.臣民心系大唐是女皇退位的现实原因。虽为武氏天下,但朝中臣子仍以李唐旧官僚及其子孙为主。唐王朝的旧臣均受恩于李唐皇帝,肯定不会忘记旧朝,若有机会,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复唐大计,捍卫大唐的基业。狄仁杰对武则天忠心耿耿,但他不畏武则天的责骂贬迁,极力主张立子,至于具体如何劝谏前文已经提及, “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他以母子亲于姑侄这条不可变更的血缘法则说服武则

8、天,其忠唐之心可见一二。神龙政变中的核心大臣有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这三人同受国老狄仁杰的推荐,可谓师出同门,他们在在尊师之忠唐政见的影响下自然有同样的理想,匡复李唐社稷。其他大臣中也有不少支持李唐的,将军李湛、李多祚等在桓彦范敬晖的劝说下皆加入政变大军,他们在政变中一呼百应,政变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百姓仍然怀念十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家家可夜不闭户,监狱空着,因偷盗入狱者甚少,所以,人民期望李唐宗室出现一位得道明君使这种盛世之景继续延续下去。武周时期虽说有贞观遗风,但较之甚远,并且在百姓心里武氏掌权名不正言不顺,并且武则天大兴告密之风,特别是徐敬业叛乱之后,无论官职大小,抑或农民樵夫都可以直

9、接面君告密,并且有特殊的待遇,一旦告密成功,便可加官进爵,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而告密者不排除捕风捉影,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他人,酷吏处理案件不是屈打成招就是草率结案,一时间国中之人人人自危。武则天重用诸武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诸武在当时充其量算为外戚,外戚不得干政,更不可能立为皇储,百姓心中自然偏向李唐宗室,以至于狄仁杰说“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 ”当时武则天立嗣偏向武氏侄子,如果再信口胡诌,必将招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他的话有几分可信,他说这番话当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看到了民间百姓对武李两家的态度倾向之后,审时度势才向武则

10、天进谏。如果匈奴进犯边境,要到民间招兵买马,李氏宗室比武氏更具有号召力。由此看来,百姓更加拥护李氏宗室。就连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表现出对大唐的顾念,武周遣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但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之。 ”武延秀入突厥娶亲却被拒绝,理由是他不是李氏的后代,足见武氏作为皇亲贵族的地位得不到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可,默啜还表明了决心要全力支持李氏复唐。可见天下臣民思唐久矣,立子继统乃天下人心之所向。3.武则天立子暂可保住武氏一族。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步步高升完全依赖武则天的荫佑。武则天立为皇后之后,

11、追封亡父武士彟为周国公,因同父异母兄弟元庆、元爽昔日待生母杨氏无礼,二人先得升官后又被贬官流放而死,他们的儿子亲族均连坐,均未得继承父亲周国公的爵位,于是武则天就让姐姐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改姓武继承周国公爵位。敏之死后无人继承祖爵周国公,为了让祖爵后继有人,武则天将流放岭南的元爽之子召回继承周国公爵位,后又几次升迁官至文昌左相。武三思是武则天称帝后,被擢升为夏官尚书。此后,于天授元年(690 年)武则天立武氏七庙,大封武氏子弟,其中承嗣为魏王,三思为梁王。武氏子弟的官爵得来完全是靠武则天的封荫,武氏一族里武则天一人当了皇帝,皇帝要培植心腹,武氏子弟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当然这样也扩大了武氏一族在

12、朝廷的影响力。承嗣、三思既不会带兵打仗,也提不出治国良方,只会行奉承之事。他们不仅奉承武则天本人,而且奉承武则天的男宠。本来尊号应该是皇帝驾崩之后才追加的,表现皇帝功格天地。为了讨女皇的欢心,长寿二年(693 年)九月,武承嗣联合万余众上疏,要求武则天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因为这件事,武则天更加信任武承嗣,许多大臣纷纷向诸武氏示好,唯武氏马首是瞻。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又是当时朝廷另一股特殊的势力,承嗣、三思清楚如果将二人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武氏将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二人对“二张”也极为奉承, “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通鉴 6514)甘为“二张”的马夫。诸武基本上依靠讨好武则

13、天而步步高升,女皇本人也很清楚诸武的资质平平,但为了壮大武家的势力,不得不重用武家子弟。当时支持李唐宗室的势力远比支持武氏家族的势力大。如果勉强立侄,支持太子李显的势力势必发动政变,为李氏夺取政权,到时武氏子孙难以保全,结果政权还是回到李氏手中。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将政权交还李唐,以保全武氏一族的血脉。为了两家和睦,武则天让两家立下誓约,史书记载:“(圣历二年)秋七月,上以春秋高,虑皇太子、相王与梁王三思、定王武攸宁等不协,令立誓于明堂。 ”结果表明,神龙政变后,中宗“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对武家势力并没有造成巨大冲击,两家和睦相处,三思与中宗的关系甚密,武家子弟继续在大唐王朝居高

14、位。武氏一族暂时保住了,至于后来中宗对武氏大开杀戒是后话了。4.“二张”乱政是女皇退位的直接原因。圣历二年(699 年) ,女皇设控鹤府,即奉宸府,由张易之、张昌宗掌管,控鹤府成了女皇闲暇赏玩之地及私人小朝廷。控鹤府的官员们经常在朝中酒会上嘲笑大臣们的缺点,毫无君臣之礼,女皇听之任之,且乐在其中。然而, “二张”仗着女皇的宠爱越来越不甘心于安守控鹤府,将触角伸到了朝堂。八十岁高龄的女皇在处理政务上已力不从心,将部分政事交予二张处理。二张大权在握,恣意妄为,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图谋作乱,请法师到宅中作法,造“天子之相”之遥,心存谋逆;陷害忠良,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陷害李显的儿子重润、女儿永泰郡主

15、。这几宗罪,任何一宗足以置二张于死地。刚正不阿的大臣屡次上疏,指出二张罪行,要求制止他们的恶行,但女皇百般维护。二张未能绳之以法,却在控鹤府继续歌舞升平,干预朝政。正常律法程序俨然无法处置二张,于是大臣们开始暗中策划如何杀死二张,清君侧。暗杀行不通,因为武则天不会饶恕凶手,即使暗杀成功,也会有人替代二张的位置,还可能变本加厉,又如何是好?最后只剩下一条路了宫廷政变。这条路既可诛杀二张,又可让武则天提早退位,皇权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可谓一石二鸟。2、神龙政变,女皇退位。发动宫廷政变需要有足够的兵力,缜密的计划,各方力量同心协力,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开始策划政变事宜。当时,神都洛阳中央军事力量分

16、为北衙禁军和南衙卫兵,北衙禁军的职责是保卫皇帝,南衙卫兵负责保卫中央政府。北衙禁军的领率是左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是其中一员,得到他鼎力相助,相当于得到了政变的主力军,可直接参与政变的正面冲突。宰相张柬之先争取右羽大将军李多祚的支持, “柬之谓右羽林大将李多祚曰: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 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因指天地以自誓。 ”古代人都讲究报恩,特别是报知遇之恩,高宗对李多祚的重用,经过张柬之的游说劝说,为报高宗的知遇之恩,李多祚答应配合作战。接着,张柬之联系李唐的皇室成员。说动太子李显,太子参加政变,整场政变才有号召力;说服相王李旦,李旦本人是南衙卫兵统帅,可以率兵控制政府,稳住神都;太平公主的所作所为在史籍上没有记载,笔者猜测太平公主可能策反了武则天寝宫的宫女,使寝宫与外界隔离消息不通,政变大军便可顺利闯宫。为了稳住右羽林军将士,张柬之在右羽林军中安插亲信,提拔桓彦范、敬晖和李湛为右羽林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