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76584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海城墙的修筑与演变历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海古城城墙的演变历史临海古城城墙的演变历史金纪阳金纪阳 5111109013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1、临海简介临海简介临海古城位于今浙江省临海市区西南,环绕老城区而筑,始建于,经历代修缮成为今日形制。相较于其他古城的城防,临海古城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相较平原地区的筑城,临海古城的修筑充分利用了城区周围的地形,环绕在城区北面的大固山筑成天然的防御屏障。在南岸则紧贴灵江修筑,增加了抗洪的效能,同时压缩了敌登陆兵力的展开空间。2、在防御外敌(主要是倭寇)的基础上,增加了抗洪的重要功能,并且根据抗洪的需要独创了墙基结构,有效缓解夯土墙体受水泡后易坍塌的缺点。3、首创双层空心敌台的设计,后来

2、被戚继光应用到八达岭长城的设计中,并对城防力量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4、从临海市区出发,向灵江下游桃渚、东海的方向设立了完善的烽火预警系统,对倭寇的来犯起到了良好的预警作用(明代)2、临海城池的早期演变(宋代重筑以前)临海城池的早期演变(宋代重筑以前)按照嘉定赤城志的记载,临海城首次修筑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太平兴国三年(978) ,吴越归版图(1)时曾经拆毁城墙以示不戒备,说明在宋代以前,临海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城墙防御体系。据台州府志建置记载,最早的临海城墙建筑于东晋隆安四年至元兴元年(400402) ,是郡守辛景为抵御农民军所筑。这个时期,临海的人口并不多,府衙等设施大致集中于今望天台一带,

3、因而城墙大致是沿大固山山脊与山麓修建。整个城市在大固山南坡坡地上展开。城墙的作用主要是军事防御,尚没有防洪的功能。城墙也较为简陋,仅是简单的“缭墙”此段城墙在唐宋时期也一直予以保留,形成了“外城套内城”的局面,直到元代才被拆除。至初唐,向南部平原扩大城池,达到“周回一十八里”的规模。说明临海城池的轮廓大致定型于唐代。唐代临海城墙的走向在北、西、南三个方向都与现世大致相等,东段则在今东湖东岸,较现在略为偏东。城墙开。此时,城墙的防洪功能也大致开始形成。唐代城墙的规模、建筑水平和防洪功能应该也比较有限。按照 90 年代初期临海市有关部门考古调查的结果,唐代城墙为夯土修筑,高度 3 米。宋初,由于吴

4、越归地拆毁城墙时,保留了南段,以发挥其防洪功能,将东段、西段和北段拆除,仅存“缭墙” (即围墙) ,可见在宋代重新修筑城墙以前,临海的城市防御系统是十分脆弱的。3、临海城池在宋元时期的修筑与演变:临海城池在宋元时期的修筑与演变:今日临海城池,根基在宋代。吴越归地后,宋朝重新筑城,年代无具体记载,但庆历四年有“海溢复大坏”(2)的记载,即在 978 年至 1046 年间,宋代官府重新组织了修筑城墙,但 1046 年毁于强台风导致的洪水。当年知州彭思永即从黄岩、临海、仙居、宁海(今属宁波)四县抽调人力,重修城墙。这次重修奠定了日后临海城防洪功能的基本格局。城墙高度加高至四米,城墙内外两侧皆包上了一

5、砖半厚的包砖。这两点与其它地区的城墙修筑是相似的。但另外两点却对临海城墙的防洪性能起到了比较大的提升。一是在城墙脚下修建了约两三米宽,一米高的石砌墙基(3)。这种设计减少了洪水来临时城墙被水浸泡导致的掏空和松垮,对保护城墙的根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创新的设计是所谓“马面”结构(4)。一般城墙的敌台都是四方形,但临海城池南段位于江边,洪水来临时,敌台靠上游的突出面容易受到水流是冲击,因而在修筑的过程中,采用了圆角的结构,将敌台靠近上游的棱角改为圆角,以减少水流的冲击。这些设计使得临海城池的防洪能力大大加强,在嘉定赤城志中记载了城池修好后“是秋水不为灾”就是对当时临海城池发挥防洪功能的写照。又有

6、说至和元年发大水“城不没者数尺” ,即当时城外城墙下水深应该已经达到 3 米左右,而城墙总高也仅四米,宽四五米,却没有发生垮塌,也从一方面说明修缮后城墙防洪能力的强悍。除去庆历年间的这次水毁与大修,在宋代还有几次水患与大修,在嘉定赤城志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次。一是嘉佑六年(1062)被水破坏后的重修, “嘉祐六年大水复坏徐守亿谓 城南一带当水冲用牛践土而筑之每日穴所筑地受水 一盂黎明开视水不耗乃止” ,挖洞注水的方法试验城墙的紧实程度,说明当时的施工已经有了较好的质量控制体系,筑城的水平、城墙的强度都大有提高。二是熙宁四年,钱暄开凿东湖,疏通水系的同时利用开凿时挖出的土石对城墙

7、进行修缮。东侧城墙向西收缩里许,退到今东湖路一线,并把地形低洼、本就有数条溪流流过的东湖一带开凿成为湖区。这些改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涝的威胁。三是淳熙二年(1175 年) ,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 ,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至此,临海城墙的范围和城墙的建筑结构风格形式定型于宋朝。淳熙二年的重修时,已到南宋,因此对城墙的防御功能更加重视,除在城门外增加瓮城外,还在城门上方设置暗门。当敌军攻城,即打开盖板,用石块等击杀。这种设计,是十分罕见的,也是有较高军事价值的。天窗除了军事价值,还在洪水来袭时作为救捞财务、收集漂

8、浮物的场所,起到较好的防洪作用。临海古城的瓮城形状比较独特。是一个半圆形,而非北方城池的方形。这种设计也是为了防洪的需要,减轻了水流的冲击。同时也加强了城墙本身的强度,避免了城墙角的过快毁坏对城池造成的危险。南宋灭亡后,为防止汉人据城反抗,统治者要求拆毁天下城池,但临海城由于其防洪的功能,得以幸免,仅拆除了内城和瓮城,其主体结构得以保留。在当代考古发掘中,仍能在明清修筑的结构的下面挖出宋代修筑的夯土。这在中国城池中是不多见的。4、明代临海城防的发展明代临海城防的发展明代临海城防的发展与当时海防环境的变化,即倭寇的出现以及一位具有极高军事才华的将领即戚继光有关。对倭寇到底有多少是日本人,历史学界

9、尚有争议。但无论是日本萨摩人还是沿海的海商、海盗,对明代官府来说都是值得重视的敌人。也正是由于这些威胁的存在,促使戚继光等将领在临海的城市防御体系上做出了一些重要的革新。对于临海城池,戚继光提出的创新是比较有限的,但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除加高、加厚城墙外(在宋代基础上加高 2 米) ,他还在城墙重要部位布设了十三座空心双层敌台。这种敌台下层可以用作储藏(但也开有射箭用的窗口) ,上层则可用来瞭望指挥,亦可居高临下打击敌人。由于实用效果极好,戚继光将其写入自己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 ,并且在日后被用到了如北京八达岭等许多北方防御工事中。戚继光对于临海城防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临海城池的建设,而在于在加强了临

10、海周边各县卫的防御工事,并修建了完善的预警信息系统。据光绪年间所修的台州府志载,作为一个屯兵卫所的桃渚城,周回二里七十步,城高二丈一尺,厚三丈余,开有三门,每个门都设置瓮城,有烽燧(敌台)十二座,内有粮仓、校场、跑马道、蓄水池,还有地道直通烽火台。城内街道设计有致,互不直通,可见当时桃渚卫所防御的坚固。不仅仅是此一处。当时沿海其他卫所,如海门等,也得到极大的加强。这些卫所构成了对海上威胁的第一道防线,有效保护了内侧的府城、县城。此外,戚继光还加强了临海城防的预警体系。他在从桃渚至临海沿途的山头上布置了七座烽火台(后期又增加,并外延至今三门、椒江等地,形成完善的烽火报警体系) ,一旦倭寇登陆进攻

11、,便以烽火将情报传到临海,得到情报后再调动戚家军以伏击、阻击等方式拒敌城外。即使阻击失败,也有足够的时间加强城防,以免被倭寇乘虚而入。五、清代及以后临海城池的变化:五、清代及以后临海城池的变化:清代,临海城池的变化不大。仅进行过一次小的整修,将城上垛口并三为一。民国时期亦没有大的整修。解放后由于城市道路建设的需要拆除了城墙东段自巾山脚至东湖北端约 1.5 千米的城墙(故址在今大桥路、东湖路上) ,仅保留崇和门一座城门。八十年代重修灵江沿岸城墙,为发挥望江门大桥的通行功能,新开辟望江门一个城门。1995 年左右,重修大固山上的城墙,并在望天台山口处增开北固门,在大固山靠近东湖的地方增修揽胜门。今

12、存的南岸朝天门等几个城门均可通行,崇和门则作为转盘中央花坛,不再具备通行功能。六、历代临海城防兵力配置六、历代临海城防兵力配置前面四个小节主要是介绍了临海城墙的演变情况,但城墙毕竟只是个“物” ,仅仅介绍“物”的范畴是远远不够的。在城市的防御中,人,尤其是兵力的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单列一小节,简要介绍一下临海历代的城防兵力情况。按照光绪年间台州府志的考证,台州地区的驻军始于秦汉时期,当时治所尚不再临海,而在今椒江章安。当时(台州府志引述郑国志 ,载建武六年驻军情况) “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可见当时临海地区驻军约在五十人左右。但当时城市规模也很小。汉代以后,由于局势混乱,盗贼群起,刺

13、史只得加强各个重镇、郡县的防御,恢复了“兵民之制” ,防御的能力有所加强。按照隋代史料的记载,临海“固有镇矣” ,可见自汉至隋,临海的防御兵力大致是按照其当时的城市规模,部署了几十个正规军,但由于当时的男子基本都需要服一段时间兵役,其后备力量还是可观的。至唐代,设置府兵,临海的防御力量大大加强,战斗力和装备水平亦有提高。大历年间,浙东西军团练观察使韩晃所设置的子弟军对临海城防来说是一个大的提升。其时“州一千,小州八百,强者习弓弩,弱者习排枪,缓则修农,急则为兵。 ”可见当时台州的驻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叫以前有较大的提升。至宋代,临海的驻军又进一步加强,编制亦大大复杂,仅临海城内即有牢城、

14、壮城等营,每营皆有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等军职,而附近的各县乡的防御也大大加强,各县皆设立弓兵、寨兵、铺兵。元代,台州地区设三卫,其中台州卫应该就是临海城。每卫各设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外加水军千户。每个千户所辖一千一百二十人,则当时临海的总兵力(但防守范围不仅是城市,也包括附近农村乡镇)达到六千人。若加上其他武装力量(铺兵等)应该达到万人。之所以用如此巨大的兵力进行防卫,史料记载是由于倭寇侵袭。但由于治军不力,这六千守军(是世袭的)战斗力十分薄弱,大多长年务工经商,不知弓弩为何物。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明代戚继光的出现。明代,戚继光因世兵战斗力低下,从义乌等地招募三千矿工组成戚家军。相较于

15、传统军队(卫所世袭兵) ,戚家军兵员身体、心理素质较高(戚继光只从部分行业中选择,排除了地痞流氓等混入军队的可能性) ,在阵法方面有很大的革新,重视多兵种的配合作战。其著名的鸳鸯阵,全阵仅 12 人,却有长牌(长盾) 、藤牌、腰刀、标枪、狼筅、长枪、镋钯、火枪 8 种基本兵器。其分工细致,照应全面,堪比现代的特种兵小队。这种阵法在不便大规模兵力展开的临海周边地区,尤其在与小股倭寇的道路遭遇战、反伏击中十分有效。此外,戚家军的另一大革新就是十分重视火器的配置。其成建制出战时,前后左右各四队鸳鸯阵步兵,中军即为百余名火枪手。当敌逼近,并不先以短兵接敌。在百步之外即以火枪对敌进行压制与杀伤,使敌付出

16、巨大伤亡方能接近。此外,其在多次大的作战行动中都有使用火炮大破敌军的记载,说明当时火炮在戚家军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是临海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戚家军对临海城防的贡献,尤其是在技术水平上的提升,功不可没。清代,防御重心进一步外移,对海门,松门等处防御进一步加强,且明代因戚家军的存在,临海的城防兵力本来就很多因而临海的城防兵力较明代并无增加。但防御能力却随中国的落伍逐渐落后于世界。民国时期,国家积弱,临海的城防体系也在现代战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日军在 1938 年登陆抢掠,仅用一天便攻陷县城。还多次飞机轰炸,造成死伤无数。至解放后,台州地区的防御中枢仍在临海,有一个军分区及下属数个营驻扎,直至1997 年行政中心迁至椒江。这部分的资料原文大多载于光绪年所修的台州府志,该书对历代临海及台州府下属各地的兵力配置、军费、军官等情况均做了详细的描述。7、小结小结文章描绘了临海城墙从隋唐至现代千年间的变化历史,也对临海城防的兵力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写这篇小论文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立意,也没有想归纳出什么一般性的结论。当初选择写临海这个城市,只是因为这是我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