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30次雪龙号考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7338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6  30次雪龙号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6  30次雪龙号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6  30次雪龙号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6  30次雪龙号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6  30次雪龙号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 30次雪龙号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 30次雪龙号考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凯旋本报记者 黄辛中国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大部队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后,4 月 10 日乘坐雪龙号极地船安全返回位于上海市浦东曹路镇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副市长沈骏等到码头迎接。共有 287 名考察队员执行了本次南极科考任务,是除第一次极地考察外科考人员最多的一次。雪龙号安全航行 3.2 万余海里,再一次刷新了雪龙号单航次的航程纪录。而先后 6 次穿越西风带,也是雪龙号历年来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目前,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中的 30 名越冬队员还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即将开始漫长的南极极夜生

2、活,他们将在随后的近 1 年时间里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据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介绍,此次科考队计划执行科考任务 59 项,实际完成 62 项,完成南极后勤保障工程项目 22 项,并实现多个突破:首次独立建成南极永久性验潮站;首次应用无人机开展大范围南极海冰观测;首次开展大范围南极地物光谱采集;首次在南大洋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潜标系统。南极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察队员经过近 20 天的不懈努力,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 米的冰穹 A 地区钻取了一支超过 130 米长

3、的冰芯,创造了冰穹 A 地区浅冰芯钻探的新纪录。通过研究这支冰芯,可以追溯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变化。同时,为今后在冰穹 A 地区钻取地下 3000 多米处的深冰芯、开展 100 万年时间尺度内的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良好开端。此次考察队在昆仑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这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冰盖的深冰芯钻探即将拉开序幕。在天文学家眼中,冰穹 A 地区很可能是南极地区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此次,考察队在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天文观测站成功安装了一台频谱范围更宽的“太赫兹傅立叶频谱仪” ,为我国在冰穹 A 地区开展天文观测开辟了新窗口。此外,考察队员还安装了“月光闪烁仪”等新的天文观测设备,并为下一次南极考

4、察安装“施密特望远镜阵”完成了地基准备工作。新天文观测设备的运行将为我国建设南极天文台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大陆上极少数有山脉峰峦凸露于冰盖的地区之一,此次南极考察是我国第五次派出队员对这一地区开展地质、测绘、冰川、环境、陨石回收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黄费新介绍说,此次考察共采集陨石 1618 块,总重量约为 17 公斤,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累计达到 11452 块,是除日本、美国外世界上拥有极地陨石数最多的国家。考察队员还在格罗夫山地区最高峰梅森峰以及格罗夫山核心区哈丁山等地发现了新的陨石分布区。此外,测绘学者在此次考察中首次探测出格罗夫山局部地区的冰下地

5、形,测得格罗夫山地区冰雪最厚处超过 1200 米,初步揭开了这一冰原岛峰地貌形态的神秘面纱。我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南极中山站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也在此次考察期间基本建成,并已正式投入越冬观测。该实验室的建成,将使中山站对极区地球空间环境的探测范围由极隙区、极光带扩展到极盖区,可探测到的自然现象覆盖电离层和磁层,探测要素包含极光、电离层参量和空间等离子体波等关键要素,使南极中山站成为自主性更强、国际一流的极区地球空间环境观测站。据透露,南极科考发现的陨石标本将有可能在世博会上与游客们见面。而 6 月 5 日至12 日,雪龙号将举行公众开放周,进行免费展出。新华网上海月日

6、电(记者 崔静、张建松)历经天的风雪洗礼,中国第次南极考察队日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凯旋抵沪,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随“雪龙”号极地破冰船载誉而归。日上午,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位于上海港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联合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科考队员家属、单位代表等余人参加仪式,喜迎科考勇士们的归来。第次南极考察队共由名队员组成,其中包括名首次参加大陆南极考察的台湾学者、名澳大利亚直升机组人员和名澳大利亚科考队员。“雪龙”号返航途中,部分队员乘飞机先行回国。在此次考察中,考察队克服南极气候恶劣和冰情复杂等各种困难,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奋力拼搏,共执行了项科学考察任务

7、和项后勤保障工程任务;并继年中国第次南极考察后,第二次同时派出两支考察队深入南极内陆,对地处“冰盖之巅”的南极昆仑站和陨石富集的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雪龙”号自年月日从上海港起航,先后前往长城站、中山站,四次停靠外港装运物资,累计安全航行余海里,是“雪龙”号服役极地考察以来单次航程最长的一次。此外,“雪龙”号还先后六次成功穿越西风带,是历次南极考察中穿越西风带次数最多的一次,创造了其航海史上的新纪录。首次亮相中国极地考察“大舞台”的极地考察专用直升机“雪鹰”号成功完成物资吊挂、人员运输等任务,累计安全飞行约小时,为日后执行极地飞行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中国第

8、次南极考察队中的名越冬队员仍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即将开始漫长的南极极夜生活,他们将在随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中国第中国第 3030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2014 年 04 月 15 日 14:37:45 来源: 新华网分享到:0新华网上海月日电(记者张建松)中国第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取得丰硕成果,日乘坐“雪龙”号凯旋。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行了简朴热烈的欢迎仪式。中国第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后,开展的首次南极考察。名科考队员在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项科考任务、项

9、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万海里,并抵达南纬度分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中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雪龙”号在环南极考察航行期间,成功援救了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名被困人员,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极地大国的良好形象。在撤离重冰区之际,“雪龙”号自身被困受阻,引起全国人民极大关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指示,国家海洋局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小组指挥“雪龙”号脱困。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雪龙”号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自主脱困,成功突围。中国第次南极科学考察还涌

10、现了诸多科学考察亮点。在南极格罗夫山考察中,顺利进行了冰雷达探测、天然地震观测、生态环境、冰盖进退与古气候事件等考察,安装了台天然地震观测仪器,共收集南极陨石块,使中国拥有南极陨石总数达到块。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普里兹湾海域的大洋考察中,首次布放了一套防冰山碰撞结构的海洋潜标系统;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海洋湍流的观测项目;首次完成罗斯海走航地磁力线条测线;首次在南极半岛采集到海蜘蛛等生物样品;地质专业柱状样的取样长度打破纪录。“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在南极维多利亚地新建一个科学考察站。本次考察圆满完成了新建站前期的工程地质勘查、测绘、气象站安装、站区:工程地质填图等调查准备工作,为后续建站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数据。中国第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完成南极现场任务回国途中,紧急接到命令,再次奔赴西风带海域执行搜寻马航失联飞机的任务,并临时担任中方船只的现场指挥船。考察队员以顽强意志和高度责任感,小时值守瞭望,竭尽全力在西风带进行搜寻。在天的搜寻期间,“雪龙”号共航行多海里,搜寻面积万平方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