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7032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脾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

2、,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脾虚应该如何诊断?脾虚

3、应该如何诊断?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从临床现实

4、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脾虚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脾虚的鉴别诊断:1、脾虚呕吐【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法】健脾和胃止呕。【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脾虚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

5、湿注肠道所致。【治法】健脾渗湿止泻【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3、脾虚水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病机病理】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法】温脾利水消肿。【方剂】实脾饮加减。4、脾虚出血【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方剂】归脾汤加减。5、脾虚带下【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

6、肢浮肿、便溏等。【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剂】完带汤,或用白扁豆 20 克,向日葵瓤 25 克,水煎服。6、脾虚经闭【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法】补脾胃、养气血。【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7、脾虚多涎【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法】补益脾气【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8、脾虚生风【症见】以手足微搐,肢

7、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法】补脾祛风。【方剂】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或归脾汤加羌活、钩藤。9、脾虚如球【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方剂】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

8、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虚应该如何预防?

9、脾虚应该如何预防?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一、药点药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方 1、橘红糕:鲜橘皮 10 克,

10、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方 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 6 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方 3、红枣益脾糕:红枣 30 克、白术 10 克,干姜 1 克,鸡内金 10 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 500 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方 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 30 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方 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 5 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

11、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方 6、砂仁藕粉:砂仁 5 克,三七 2 克,藕粉 30 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方 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 30 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方 8、姜糖山芋:山芋 500 克,生姜 2 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二、补脾的食谱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

12、。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

13、,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泥

14、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