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7003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42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1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31-161漢學研究第20 卷第1 期(民國91 年6 月)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黃一農摘 要明末曾沿著遼東半島近海諸島嶼形成一道海上防線,並在鴨綠江口的皮 島設立總兵官,希望能對滿清政權發揮進可攻、退可守的積極作用。但 很不幸地,自毛文龍(1576-1629)以降的諸島帥,多未能以國事為己任,不 僅偏安一隅,從事貿販,謀取私利,甚至冒餉侵糧,勾結敵人。本文則將焦 點置於在毛文龍被殺之後崛起的劉興祚(?-1630) 、劉興治(?-1631)家族, 其七兄弟均擔任遼東沿海地區的重要將領,他們徘徊周旋於明、金兩大政

2、權 之間,甚至曾起意建立劉家自己的基業,但最後卻因兄弟間的政治立場不一 致而手足相殘,存餘之人更因喪失利用價值,而遭明、金兩朝分別殺害。此 後,諸島之上接連發生一連串兵變,終於導致此一原本可做為明軍重要前線 的海上防線如同骨牌般崩塌,連帶成為引燃明朝覆亡的重要導火線之一。關鍵詞:明清史、軍事史、遼東、劉興祚、劉興治一、前 言天啟元年(1621)的遼瀋之役,令後金一舉佔領了遼東半島及其沿海島嶼,因遼東半島南與山東登萊隔海相望,西又逼鄰天津和北京,對明朝構成*作者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國家講座教授。*此研究受國科會計畫火砲與明清鼎革時期的戰爭 (NSC88-2411-H-007-006)之支持,

3、特此誌謝。嚴重威脅。熊廷弼(1569-1625)於敗軍之際受命經略遼東,他因此提出三方布置之策:亦即在廣寧集中重兵,正面固守,並在天津和登萊設水師,伺機從背後牽制,且由經略坐鎮山海關,指揮此海陸三方兵力。但時任遼東巡撫的王化貞(?-1632)卻不認同該構想,王氏主張沿三岔河分置兵力,同時聯合西邊的蒙古與東邊的朝鮮,並策動沿海島嶼上的流亡漢人,夾擊後金。此一戰略主張的不同,使得遼東軍政陷入雙頭馬車的窘境。1毛文龍(1576-1629)於天啟元年(1621)襲殺鎮江(今遼寧丹東市東北九連城)的後金守將後,旋即退據東江(泛指鄰近鴨綠江口諸島,因主要位於出海口以東,故名東江,其中以皮島為軍政重心) ,

4、此一冒進之舉,雖帶給明朝軍民短暫的勝利歡愉,但亦牽動了熊廷弼的布局。自此,皮島(又名椵島或南海島,屬今北韓平安北道鐵山郡)成為明廷欲牽制後金的重要軍事據點,與覺華、蓋套、旅順、廣鹿、長山、石城、鹿島等島嶼連成一海上防線,2而毛氏亦因此陞任總兵官。雖然時人有視毛文龍為民族英雄者,但也有指責其冒功侵餉、交結後金、壓迫遼民、威脅朝鮮者,毀譽頗不一致。崇禎二年(1629) ,毛文龍被袁崇煥(1584-1630)以尚方寶劍斬殺,翌年,袁崇煥亦死於後金的反間計,邊事自此更加滋擾。3在毛文龍之後有個劉氏家族曾在東江戰史中扮演一相當關鍵的角色,其家同輩兄弟多為將領,排行分別為興沛(亦作劉大) 、興祚(二哥)

5、、興基(劉三) 、興梁(劉四) 、興治(劉五) 、興賢(劉六)以及興邦,4而興祚、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321喻蓉蓉,熊廷弼與遼東經略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頁218-242。2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 (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六年(1633)刊本) ,山海紀聞一 ,頁26-27。3此段參見李光濤,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 ,史語所集刊 ,第 19 本(1948) ,頁 367-488。4興基和興梁究竟何者為劉三或劉四,並無直接證據。惟因興基乃於崇禎元年九月從海上逃抵寧遠,並追隨袁崇煥,而毛文龍則在十月疏報接劉四、劉五、劉六至皮島,故知興基必非劉

6、四。參見羅振玉輯,太宗文皇帝招撫皮島諸將諭帖 (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史料叢 刊刊本) ,頁 1-25;任世鐸等譯,滿文老檔 (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譯註本) ,頁1064;汪楫等,崇禎長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鈔本) ,卷45,頁 12;李光濤,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12 本(1947) ,頁241-250。基、梁、治、賢等五人更是同胞兄弟。5劉興祚(?-1630)大概是劉家最出名的人物,先前相關的研究因此較多,6故本文乃將焦點置於其弟興治等人。雖然他們的作為對明清之間軍事力量的消長產生重要影響,然而,其事跡卻常遭近代治明史者所

7、忽略,7即使是在明清戰爭史略之類的專史中,亦只有千字左右的敘述,8故本文將嘗試較深入探討東江這段後毛文龍時代的歷史,希望能因此豐富我們對明亡一事的了解。二、劉興祚的反正劉興祚原籍遼東,萬曆三十三年(1605)因細罪而棄家投降後金,更名愛塔,明人傳說努爾哈赤之孫薩哈廉(亦作薩哈璘)曾將其乳媼之女許配給他。天命七年(天啟二年;1622) ,愛塔奉命總管物產富饒的南四衛(指位於遼東半島西半邊的金、復、蓋、海四州) 。但或因不能忍受領主代善對他的侵擾剝削,他漸生反正之心,屢與袁崇煥和毛文龍等明邊將密通音信。天聰二年(崇禎元年;1628) ,愛塔詐死,與其兄弟先後逃離後金。毛文龍一方面將劉氏兄弟投誠一事

8、當成其在明廷中的功績,另一方面則將之做為和皇太極談合作的籌碼。9後金當時曾派人潛至鐵山一帶,希望能將劉興祚兄弟搶回發落,毛文龍因此致函皇太極,聲稱只要能談成優厚的合作條件,頗願犧牲劉氏兄弟,將之解還金國。10崇禎元年(1628)九、十月間,當興祚與其兄弟分批脫逃至皮島時,他133黃一農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5周文郁,邊事小紀 (臺北:正中書局,景印崇禎末刊本) ,卷4,頁25。6下文中涉及劉興祚之事跡,如未加註,即請參見郭成康、成崇德,劉興祚論 ,清史研究 ,1994:2,頁20-36。7如在下列史學著述中,即不曾提及劉氏家族其人其事: Carrington Goodrich an

9、d Chaoying Fang, eds.,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Frederick W. Mote and Denis Twichet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 (北京:人民出版

10、社,1993) 。8孫文良、李治亭、邱蓮梅, 明清戰爭史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頁321-323。9崇禎元年十二月初,後金使者即曾多次出入皮島與毛文龍談判劉海事,參見趙慶男(1570-?) ,亂中雜錄 (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1977 年校勘本) ,續篇卷3,頁4。10李光濤,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頁81。還另遣其弟興基從海上至寧遠,投奔與他素有聯絡的袁崇煥。崇煥初未信興祚詐死脫往東江一事,但稍後果自金國傳出興祚已死之說,未幾,東江亦傳回興祚已至的消息,崇煥遂要求毛文龍偕興祚同來寧遠共商大計。11崇禎二年(1629)六月,袁崇煥假

11、閱兵之名,在雙島(今遼寧金縣西南海中,兩島相距十里)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並於八月自東江撤軍,將島中老弱幾乎盡載入登州。12袁崇煥在初殺毛文龍之後,或為安撫人心,乃宣布將東江的二萬八千兵分成四協,由副總毛承祿(毛文龍之義子)13和袁氏的旗鼓徐敷奏各領一協,至於其餘二協,則由東江各官推舉游擊劉興祚、副總陳繼盛分管。14由於劉興祚在毛文龍被殺之後曾協助穩定東江諸島人心,15再加上其兄弟分居重要將領職,且因陳繼盛之女乃毛文龍之妾,陳氏自畏人言,遂使島上的實際威權皆歸於興祚。劉氏兄弟在袁崇煥處置毛文龍的過程中亦曾扮演重要角色,此因毛文龍在塘報中偽稱興祚係其在陣上招回的,令歷經千難萬苦自行脫逃至皮島的興祚

12、憤激不平,乃密遣生員王維章將其脫歸實情以及毛氏的不公不法告知督師袁崇煥,此事後被袁崇煥列為誅殺毛文龍的十二罪狀之一。16再者,興祚為圍堵逃脫的毛文龍餘孽,亦於崇禎二年(1629)七月致函李倧,希望朝鮮如未見其函件、印信,不可聽任漢人調用船隻和討賞貨物。17在袁崇煥殺毛文龍時,劉興治亦曾出大力,以致左右無譁者 。18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13411 崇禎長編 ,卷 18,頁 4-5。惟文中誤興基為弘基,此見周文郁,邊事小紀 ,卷 4,頁23。12 朝鮮仁祖大王實錄 (漢城:探求堂,1984) ,卷21,頁13、18、38。13此據毛文龍之子毛承斗在東江疏揭塘報節抄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

13、6年標點崇禎間刊本)中所輯錄毛文龍之奏疏(頁 118) 。朝鮮承政院日記 (韓國肅蘭:國史編纂委員會,1961-1977)中誤稱承祿為毛文龍的姪子(第 21 冊,頁 970) ,朝鮮仁祖大王實錄亦誤為文龍之族孫(卷5,頁49) 。14張伯楨輯,袁督師遺集 (上海: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本) ,附錄頁 12-13。明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據乾隆四年(1739)官印本點校)中誤毛承祿為毛承祚(卷271,頁6966) 。15 朝鮮仁祖大王實錄 ,卷21,頁14。16周文郁,邊事小紀 ,卷4,頁23;崇禎長編 ,卷23,頁7。17 承政院日記 ,第27 冊,頁235。18此據錢曾的也是園雜

14、記 ,轉引自吳騫輯,東江遺事 (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鈔本,原撰於嘉慶十一年(1806) ) ,頁209。崇禎二年(1629)七月,劉興基奉命招其兄興祚面見袁崇煥,時任皮島都司的興治遂因此攝西協事。十月,崇煥於錦州面囑興祚回皮島練兵並總管島民,但以秋天風浪過大,興祚與興賢遂稽留寧遠。十一月,崇煥因後金入侵,率兵護衛京師,本擬將興祚帶往京中應援,但興祚以手下無自己的部隊為由而不曾隨行。19在袁崇煥因金國的反間計而被捕之後,孫承宗奉命坐鎮山海關,興祚時已領寧前道孫元化(1581-1632)所撥的夷漢丁八百,孫承宗本欲其率兵西援,20以拒在良鄉、固安一帶的金軍,但因興祚不久前才自金國投誠,人或因其援疑之,

15、興祚亦自疑不敢進 ,遂領兵防守太平路。十二月二十九日,興祚詐用夷語、夷幟襲擊在青山營的敵軍,號稱共斬獲約六百級(金人僅承認五十級) ,周文郁稱此誠東事以來未有之戰 。皇太極在從俘虜口中得知此乃興祚所為之後,大怒,遂特調大兵星夜往擒之,興祚於力戰後被殺,興賢則被俘。21當時明廷中對東江諸島的態度相當分歧,有用島與撤海兩派。由於金兵在關內縱橫搶掠,而東江的明軍又一直未證明具有牽制其後方的能力,兵部尚書梁廷棟遂於崇禎三年(1630)決定將東江之兵陸續撤出,安插在寧遠、錦州等地,並將關外精銳調回防守山海關至居庸關之長城。在此一戰略安排下,副總兵茅元儀(1594-1640)於四月奉命將其部隊從覺華島調赴

16、山海關,入駐南海口的龍武營中協,至於左右協,則擬交由署皮島副總兵陳繼盛和原游擊加副總兵周文郁分別率領,並預備提供三協戰馬和器甲,以便其負起牽制入寇金兵的重責。22元儀為防止兵士脫逃,遂將正、二、三月的薪餉暫扣,僅先各發一兩135黃一農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19此段參見周文郁,邊事小紀 ,卷 4,頁 23-24;朝鮮仁祖大王實錄 ,卷 21,頁 25;太宗文皇帝招撫皮島諸將諭帖 ,頁 3-5;談遷著、張宗祥標點,國榷 (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初刊於順治十年(1653) ) ,卷91,頁5528。20有稱孫承宗為愛塔改名為興祚 ,並改姓孫氏,薦於朝,然而此一敘事或誤,因愛塔早於天聰元年即已在朝鮮使用興祚一名。參見王源魯,小腆紀敘 (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季史料叢書本) ,補編,頁6。21此段參見周文郁,邊事小紀 ,卷 4,頁 24-25;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