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68952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一一 基本点基本点 (一)自然资源概述 1 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 。根据地域分 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 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 共同特点:a 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供给)生产规模要适度,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b 潜力的无限性(科技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改进

2、生产、勘探、开采及资源回收技术,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降低消耗,挖掘潜力。c 分布的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制约,一般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制约,也有规律可循)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利用资源要因地制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d 地域组合的整体性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综合利用,统筹兼顾。3 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 、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 3) 。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 (联系:我国

3、的神舟 5 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 技术的应用等)4 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 、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 率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见前几个专题(610) 。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德尔斐气象定律揭示,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高达 1:98 以上。5 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和世界的情况见中国、 世界地理知识总结相关内容,水资源见水专题,生物资源见自然带专题。 6 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

4、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和煤硫磷等,深海盆锰结核、可燃冰等。海洋空间资源用于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如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7 海洋权益:沿海国家拥有 12 海里(1 分经线的长度,约为 1.852km)领海主权和 200 海里(由 海岸基线起算)专属经济区的资源管辖权。注意:中日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主权之争问题、台湾问题。要树立海洋意识,开发蓝色国土(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米),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和海上安全。(二)资源问题 1 人口

5、、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无法持续的生产(掠夺性开发)和消费(奢 侈浪费)模式、人口数量的空前增长、贫困问题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 导致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许多基本资源正在枯竭,环境退化正在加剧。 2 世界性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有: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 、水资源短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的消失、物种灭绝、矿产资源耗竭、能源危机、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等。3 中国的资源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许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质量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尖锐,资

6、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生态农业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体系。(补充: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

7、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减量、再用、循环”(即 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结构、 数量方面)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实质是实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注意: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举措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要物资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木材等在全

8、球输运调配的情况。掌握输运线路,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及在此过程中对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三)能源资源 1 能源: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能源按来源分为三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核能铀矿、地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的潮汐能;按利用状况分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其余的为新能源。2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发展提供动力,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同时还是非常重要 的化工原料。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依次经历了柴草煤炭(产业革命后)石油(二战后)三 个时代。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9、,核能与其它新能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 之后有较大的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75左右) ,但随着中国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 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3 世界能源问题:能源是左右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能源为改善人类生活和 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与此同时,能源消费也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健康和环境问题。 能源消费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大部分的能源,也是温室气体的 主要排放者。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以非可再生的矿物燃料为主,储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因此 保证能源(主要为石油)稳定、充足的供应成为关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0、4 中国能源紧张问题:最近中国的油、电、煤、运普遍紧张,加上近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中国能源紧张问题须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降低能源需求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采取措施保障煤炭的安全生产开发清洁煤技术,支持煤化工业发展,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5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不足

11、,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去年已占世界第二位,其中石油的需求量疾增,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从 1993 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石油缺口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保证油气稳定可靠的供应,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国家战略安全问题。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应首先立足国内,发展国内能源生产,节能降耗,开发替代能源,实现能源进口地域多2元化和运输形式的多样化,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保护海洋权益和保障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 (目前在建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是浙江镇海、辽宁大连、山东黄岛、浙江岱

12、山)(四)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 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 追求的目标。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2 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

13、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 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 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 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 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 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大。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

14、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工作。(五)主要的自然灾害(海啸与风暴潮见水专题)1 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 小时降水量超 50 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 ,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 、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

15、、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防御措施: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2 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干旱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

16、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3 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 12 级(其中前进方向的右半圆风力较强,称为危险半圆)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 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 月)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台风) 、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 ,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 、建设高标准海塘等。4 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实质是冷锋的活动) 。寒潮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