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96713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26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6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考试复习资料(2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要点大纲考试要求:考查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辨识、评价 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制定安全制度和规 程,规范从业人员作业行为,增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 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统计、分析水平,提高把握生产 安全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大纲要求: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分类,运用因果连锁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等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辨识和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隐患和 问题,根据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事故

2、预防措施。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即人),涉及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管理

3、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是意外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

4、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定义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危险的定义 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与安全相对)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是主观的认识)一般用风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5、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R=f(F,C)R 表示风险,F 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 表示发生事故的严重性。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海因里希法则 即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的比例为 1:29:300.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事故法则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

6、终会酿成大祸。危险源的定义 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 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包 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 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

7、能产生不期望后 果的人或物。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当单元中有多种物质时,如果各类物质 的量满足下式,就是重大危险源:式中:qi单元中物质 i 的实际存在量;Qi物质 i 的临界量;N单元中物质的种类数。安全的定义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危险性是对安全性的隶属度; 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整个寿命期间。本质安全的定义 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

8、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1、失误安全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第二节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18 世纪中叶,启蒙阶段20 世纪初,发展阶段,初具现代安全生产管理雏形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系统理论,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到 20 世纪末,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

9、、模式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加成熟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原则是指在生产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导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用规则。系统原理的含义管理系统具有 6 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

10、原则。4、封闭原则。人本原理的含义 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1、动力原则。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3 种动力。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4、行为原则。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 原则。(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4、本质安全化原则。强制原理的含义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

11、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就是强制原理。所谓强制就是绝对服 从。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这个理论有严重偏见,现已不采用)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 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链锁过程概括为以下 5 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链锁关系。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 主要观点包

12、括五个方面:1、控制不足管理2、基本原因起源论3、直接原因征兆。4、事故接触5、受伤损坏丶损失亚当斯(Edward Adams)也提出了与博德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理论,他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吉布森(Gibson)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哈登(Haddon)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

13、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事故防范对策 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 11 种: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

14、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1

15、、人的因素运动轨迹1)生理、先天身心缺陷;2)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3)后天的心理缺陷;4)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5)行为失误。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设计上的缺陷; 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 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 使用上的缺陷; 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按 1)2) 3) 4) 5)的方向顺序进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按的方向进行。轨迹交叉理论突出强调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采用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系统安全理论(产生于军事工业、航天工业)所谓系统安全(Sys

16、tem Safaty),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系统安全中的人失误 人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