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642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接下来对该书的引用仅标注页码。接下来对该书的引用仅标注页码。弗洛伊德的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摘要: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

2、构。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关键词: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 “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3、。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 1895 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 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 (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 1910 年左右。在一篇论视觉的心因性障碍(psych

4、ogenic disturbances of vision )的论文(1910t)中,似乎第一次提到了“自我本能” (ego-instincts),它把压抑的功能同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的功能结合起来。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发展是关于自恋的假设,这是 1909 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它为详细地考察自我及其在众多有关事物中的作用开辟了道路(112-113) 。二、自我与本我二、自我与本我我们现在将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未知的,潜意识的心理本我,在它的外表就是从其中心,从知觉系统发展而来的自我。如果我们努力对此加以形象化的想象,我们可以补充说,自我并不包括整个本我,但只有这样做才能在一

5、定使知觉系统形成(自我的)外表,这多少有点像卵细胞上的胚胎层,自我并未同截然分开,它的较低合并到本我中去了。但是被压抑的东西也合并到本我中去了,并且简直就是它的一部分。被压抑的东西只是由于压抑的抵抗作用而和自我截然隔开;它可以通过本我而和自我交往(125) 。显而易见,自我就是本我的那一部分,即通过知觉一意识的媒介已被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那一部分;再者,自我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我本我及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不受限制地占据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在自我中,知觉起的作用就是在本我中本能所起的作用。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情欲的本我形成对照。所以这一切都和我们所熟

6、悉的通常的区别想一致;但同时只能认为这种区别在一般的或 “理想的”情况下才适用(126) 。自我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这这个事实中表现出来,这就是把对能动性的正常控制转移给我。这样在它和本我的关系的中,自我就像一个骑在马背上的人,它得有控制马的较大力量;所不同的是,骑手是寻求用自己的力量做到这一点的,而自我则使用借力。这种类比还可以进一步加以说明。如果一个骑手不想同他的马分手,他常常被迫引导它到他想去的地方去;同样如此,自我经常把本我的愿望付诸实施,好像是它自己的愿望那样(126) 。三、自我和超我三、自我和超我我们假定在自我之中存在着一个等级,一个自我内部的分化阶段,可以称之为“自我理想”或“超我

7、” (129) 。超我不仅是本我的最早的对象选择所遗留下来的一种沉淀物,它也代表反对那些选择的一种能量反相作用(reactionformation) 。它和自我的关系并不限于这条规则,即“你应该如此如此(就像你父亲那样) ” ;它也包括这条禁律,即“你绝不能如此如此(就像你的父亲那样) ,就是说,你不能干他所干的一切,有许多事情是他的特权。 ”自我理想的这种两面性是从这个事实中获得的,即自我理想有对伊谛普斯情结施加压抑作用的任务。 (133) 。幼儿的恋母情结和对父亲的排斥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2001)中就有体现。此外,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建立了人类宗教的早期形式图腾崇拜的一

8、般模型。在每个原始部落中,都存在一位强有力的父亲原父,他是部落的领袖,具有无边的权力,占有部落中的所有女人。他的儿子们出于对父亲的嫉妒和反抗心理屠杀了这位原父。但是很快,这位死去的父亲似乎变得比生前更强大,儿子们处于悔恨与敬畏这种矛盾的情绪中(杨晖,唐艳玲,2011) 。超我保持着父亲的性格,当伊谛普斯情结越强烈,并且越迅速地屈从于压抑时(在权威、宗教教义、学校教育和读书的影响下) ,超我对自我的支配,愈到后面就愈加严厉即以良心的形式或许以一种潜意识罪疚感的形式。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无非是个机遇问题:它代表着个人发展和种族发展中那些最中意的特点(133-134) 。 因此,自我理想是伊谛普斯情结

9、的继承者,因而也是本我的最强有力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比多变化的表现。通过建立这个自我理想,自我掌握了它伊谛普斯情结,同时是自己处于本我的支配之下。鉴于自我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和她形成对照,是内部世界的代表,是本我的代表。自我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正如现在我们准备发现的那样,将最终反映现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的这种对立(134-135)。四、处理三我关系的进一步阐述四、处理三我关系的进一步阐述自我和本我的分化必须不仅要归因于原始人,甚至要归因于更简单的有机体,因为这是外界影响的不可避免的表现方式。根据我们的假设,超我实际上起源于导致图腾崇拜的经验。到底

10、是自我还是本我经验到并且获得了这些东西,这个问题不久就不再有什么意义了。思考立刻向我们表明,除了自我之外,没有什么外部变化能够被本我所体验到或经历过,自我是外部世界通往本我的外表。因此,根据自我来谈论直接遗传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里,实际个体和种戏概念之间的鸿沟才变得明显起来。另外,人们一定不要把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差异看得过分严重,但也不要忘记,自我基本上是经过特殊分化的本我的一部分。自我的经验似乎最初并不会遗传,但是,当这些经验足够经常的重复,并在随后许多代人身上有了足够的强度之后,可以说,就转移到本我的经验中去了,即成为遗传所保留下来的那种印迹。因此,在能被遗传的本我中贮藏着无数过往自我所导致

11、的存在遗迹;并且,当自我从本我中形成它的超我时,它或许只是恢复已经逝去的自我的形象,并且保证它们的复活(136) 。5.5. 当代学者对弗洛伊德三我的研究和应用当代学者对弗洛伊德三我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进行研究,应用弗洛伊德的三我对中外经典名著进行了解析。袁爱林(2004)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得出,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达到平衡的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并得以升华。过分压制和过分放纵自我都会导致主体的坍塌。这正是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悲剧的心理根源。胡鸿(2006)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析呼啸山庄中的女主凯瑟琳悲剧命运的原因。他认为,造成凯瑟琳悲剧命运的

12、真正原因是她为追求超我而对本我的背叛。由于本我的力量在她身上的体现是异常的强大,远远超过超我的力量,使得自我的力量无法协调二者使之处于平衡状态,最终导致了凯瑟琳的毁灭。王林莉(2010) ,从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层人格在水浒传中宋江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宋江的行为。文中指出,宋江在很多方面本我和超我都处于强烈的冲突中,这就需要他的自我以某种方式来凋整二者的关系,既给本我以适当的满足,又不让超我感到难受。但无论是本我、超我还是自我,都只是宋江人格的一面,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宋江。原一川,王娟(2011)本从我、自我、超我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13、。他们认为,哈姆雷特的犹豫缘于本我和超我的强烈冲突。他既无法抛开道德标准与宗教准则,又无法释怀本我复仇的强烈欲望,他唯有拖延和犹豫。只有当克劳狄斯“正在邪恶行为的中间”的时候,并且只有当克劳狄斯先下手陷害他,他不得不自卫的时候,才能符合他的道德标准与宗教准则,使得他的超我,自我,本我达成一致,以最快的行动杀了克劳狄斯,完成了复仇,同时也让自己的精神达到了真正的平衡与解脱。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安排是合理的。只有如此的安排,哈姆雷特才能解决超我和本我的激烈冲突,才能使超我,自我,本我达到平衡。孟然然(2011)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去分析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本我之于黛

14、玉自我之于宝玉超我之于宝钗都是在他们性格之下表现出来的。曹雪芹在创作作品时是将自己的性格倾注于这三个人身上黛玉的本我是作者本我的扩大化的表现宝玉的自我则是作者自我的外化表现而宝钗的超我就应该是作者超我的一种突出体现了。五、结语总而言之,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对心理学界影响极其广泛,对精神分析起重要的引导作用。6 6、参考

15、文献参考文献1奥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 弗洛伊德文集 6 自我与本我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2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上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 奥弗洛伊德著, 陈名之等译. 梦的解析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4 杨晖,唐艳玲.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和宗教理论J. 现代交际,2011(302):38-39.5 袁爱林.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6(4):21-23.6 胡鸿.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命运的解析J. 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6(09):40-41.7 王林莉. 本我、超我和自我的斗争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释宋江形象的复杂性J. 新余高专学报, 2010,15(1):43-44.8 原一川, 王娟.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阐释哈姆雷特的犹豫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2(6):141-144.9 孟然然. 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宝黛钗三者关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341-3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