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592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未来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Webmaster: ArtDesign 轩 | Time: 十月 10, 2012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 姜理理 JIANG Lili摘 要:文章比较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的阅读平台、书籍形式,从交互设计的角度入手,研究分析电子书籍界面的设计规律与不足,指出设计师应摆脱固有的书籍设计模式,从“人”出发,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人体工学、阅读习惯、用户定位等等新变化,进行全新的思考与探索。关键词:交互 电子书籍 界面设计2001 年电影哈利波特上映的时候,世界刮起了魔幻风。作为魔法的一部分,电影里报刊新闻和图像都是动的,而人物图像不仅会动,还会说话。如今,我们在 IPAD 上阅读新

2、闻、获取动态信息、进行网络交互,电影里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书籍从最初的手写书,到纸质书籍,再到如今电子书籍的兴起,书籍的形态从人类书籍的历史开始,就随着社会文化、人类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记载:“著于竹帛,谓之书。”历史书籍里的这些相关记载,都证实了书籍形态的变迁。上古时期人们通过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信息,尔后绳书被甲骨代替,甲骨被竹简代替,竹简被纸张代替现代汉语词典对书籍的解释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不可否认,不管结绳书、竹简书还是纸质书,书籍的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不同的载体产生不同形态的书。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

3、发明和互联网的普及,书籍出现了新形态电子书籍。数字科技不但改变写作、设计、生产和销售图书方式,也将从此改写书籍关于“装订成册”的概念。“电子媒体现在还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当前这一阶段,电子媒体和书籍会相互影响,分别得到更为深入地发展。”1电子书籍摆脱了纸张的局限,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籍的发展趋向。一、书籍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学科。“交互”,从字面理解,有互相,交替的意思。在产品设计领域,交互设计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使用者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及交互过程,设计易用

4、、有效、让人愉悦的产品。交互设计在电子书籍中被大量使用,注重人机界面两端的信息交流。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数码技术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发生变化,读者越来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交互设计也逐渐出现在传统纸质书籍中,使二维平面化的书籍设计有了新突破。不裁(图 1)是一本关于随笔集的书。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书页被故意设计成未裁切的形态,读者边裁边看,阅读痕迹就被保留下来。这是一本记录了时间和过程的不可复原的书,它需要读者参与,而书籍也适时的给予情感反馈。这种交互性的设计使此书打破传统书籍单向阅读的模式,让读者“主动”阅读,而交互的情感功能则使阅读过程变的愉快有趣。与不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等不了的书

5、(图 2)2,由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书籍使用一种特别的墨水印刷,特制的书套被打开后,文字会随着阳光和空气的影响逐渐变淡直到完全消失。该设计提醒读者,鼓励读者及时阅读,而不是买来就扔进书柜。书籍的交互性设计,使书籍除了具有最基本的信息互动之外,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交流。传统纸质印刷书籍,由于信息限定于纸张的二维空间,信息传播的方式为单向直线传递,读者被动接受信息。数码媒体和在线阅读,信息传递形式则呈非线形网状交叉结构,读者主动选择点击链接信息(超链接),而每一个点击的链接点背后都隐藏着更多的链接点。Typographic Links3(图 3)就是一本表现超链接形式的书,由英国设计师 Dan Co

6、llier 设计,以实体书的形式设计呈现了虚拟网络的阅读形式。设计师巧妙对应实体书和虚拟网络,模拟网络超链接(Hyperlink)的形式,用手缝的红线来代替虚拟的超链接,通过一个三维的方式连接相关信息和内容,引导读者查找相关信息,让阅读产生奇特异趣的引导功能。二、电子书籍的交互界面设计据维基百科的定义4,电子书籍又称为 Electronic book、Digital book、E-book,是必须透过特殊的阅读软件(reader),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透过网络连结下载至一般常见的平台,例如:个人计算机(PC)、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甚至是个人数字助理(PDA)、WAP 手机,或是任

7、何可大量储存数字阅读数据(Digi-tal reading material)的阅读器上阅读的书籍,是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替代品。根据设计词典的定义,界面(Interface)是对两种不同的物体间交流手段、交流过程的整体设计,使系统地优化人的操作,提高人机交流的效率为目的,亦称用户界面设计(User Interface Design)。人与计算机系统中的界面,也被称做计算机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人机交互(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作为人机界面的电子书籍,其界面的设计除了纸质书籍的设计规则外,还要考虑人机交互的因素。好的

8、界面设计,界面的组件、布局、风格能支撑有效的交互,使人与产品实现良好的互动。与传统印刷书籍相比,电子书籍不涉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工艺的要求,而剩下的版式、插图、字体等各个视觉要素,可称之为电子书籍的“界面”,这些“界面”的设计又无不和“交互性”有关。(一)“纸本”的模拟与超越电子书籍的阅读界面载体为各种电子产品的视屏界面,由于屏幕本身就是发光体,屏幕的亮度和分辨率都将影响电子书籍界面的视觉效果。因此,电子书籍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电子产品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纸质书籍的设计模式。在电子书籍界面上设置可选择的纸张质感、明度与色彩等交互环节,也许可部分解决光直射的不适感,但实际上这些模拟纸质书籍的设计比

9、如逼真的模拟翻页效果,更多的是出于对纸质书籍阅读体验的惯性依赖。有些电子书籍在模拟翻页的时候,还会发出像纸质书籍一样的“咔”“咔”声。韩国平面设计师安尚秀在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里谈到,“今天的文字只能用眼睛读,不能转换成声音。过去的文字很多是读出声的,而如今的文字只是供眼睛默读,在纸上缄默不语。眼和口、眼和耳、眼和身体反应的结合荡然无存”5相比“翻页”的简单交互,有声读物才是传统书籍形态的真正突破。图 4 是一本儿童电子读物,除了背景音乐,读者还可以选择多种语言朗读故事,也可以选择自己朗读并录音播放。这本针对儿童设计的电子书籍,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阅读需求,将游戏的乐趣融于学习中,电子书籍的“听

10、觉”设计合理而有效,不再是简单限于“纸本”书籍的模拟。如果说模拟翻页的摩擦声是“纸张的声音”的话,那么合适的背景音乐和有声读物则是“内容的声音”。电子书籍的“听觉”界面设计,正是从“纸张的声音”到“内容的声音”的超越。(二)“活”的四维空间纸质书籍以纸为载体,将信息印刷在纸上并装订成册,以三维立体物质形式传递信息。纸质技术从被发明之日起,虽然经历了各种技术发明和革新,但它的形式与所呈现的内容仍限定于宽度和高度所决定的二维空间上,信息以单向线形的方式、静止的形态传递。电子书籍以电子设备为载体,视听界面通过二维的视屏介质呈现,但其虚拟空间使读者在阅读信息时能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并通过视听媒介影响触

11、觉,形成三维结构的感知模式。3D 虚拟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趋势,使电子书籍在显示屏上立体虚拟成像成为可能,流媒体则通过时间轴形成第四维空间。此外,交互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阅读空间,读者可以不再按固定文本的内容单项前进阅读,而是通过版面中的按钮,导航和菜单等交互设置,自由选择阅读顺序、方式。阅读方式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读者不但与“书籍”交流,也与所有看书的人交流。可以说,电子书籍界面上所展示的信息空间,是“活”的四维空间。(三)“交互”与“对话”交互是命令反馈的过程,电子书籍通过窗口式界面与读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以 IPAD 为例,全触屏和多点触控式的设计

12、,使界面上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成为互动对象。但如果太多的交互设置混杂各种有用或无用的信息,会分散读者的思维连贯性,影响阅读。按钮(包括隐形按钮)是读者与书籍交互的重要窗口之一,通过点击各种按钮,读者可以获得出版单位联络方式、链接网站等电子书籍的周边信息;可以进行语言选择、帮助、声音控制、视频播放、页面跳转等功能选择,帮助读者更好更便捷地实现电子书籍的阅读功能。这些按钮是实现读者与书本“对话”的窗口,读者可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而通过交互式按钮,读者可以打开视窗进行留言、发表评论,是读者与读者“对话”的窗口。超链接和社交网络实现了读者与书本背后的世界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模式,一改传统书籍的

13、单线阅读方式,使读者成为阅读的主体。从现有的一些电子书籍来看,按钮的设计没有统一标准。比如“下一页”的功能,有些电子文本使用滑动屏幕(上下滑动或左右滑动),有些文本则使用点击按钮(或者点击页面空白处)(图 5)。从界面设计“易用性”原则角度来说,电子书籍的交互界面没有统一识别标准,会导致电子书籍的导航功能混乱,影响阅读。如何合理的使用交互元素,保证读者通过“交互”进行有效地“对话”,与书本“对话”,与书本背后的世界“对话”,是电子书籍设计师面临的新课题。结语“优秀的计算机系统就是那些使计算机本身消失的系统。”6当我们面对电子书籍时,如果电子书籍的界面设计总是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种新媒介和各种

14、交互设置时,那么可以说其设计目的已经偏离了书籍设计的真正核心。不管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版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书籍版面产生清晰的条理性,用悦目的组织来更好地体现书籍的主题,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有必要再次确认书籍是什么,如果什么都不做,都不想,只是坚持用以往的方法来设计书,那么不管怎样都会错过对时代的准确认识。”7同样,我们也不能用“以往的方法”即完全照搬纸质印刷书籍的设计经验来设计电子书籍,而应从“人”出发,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人体工学、阅读习惯、用户定位等等新变化,围绕未来书籍的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2011Z55)注释1 (日)原研哉 著,朱锷 译:

15、设计中的设计,105 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 Disappearing-Ink Books Motiviate Lazy Readers to Finish Fast(JUN 26,2012),http:/ Typographic Links BOOK DESIGN,http:/dancollier.co.uk/work/typographic_links/4 维基百科:电子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电子书5(日)杉浦康平 著,杨晶、李建华 译: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109 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书店,2006。6(美)唐纳德A诺曼 著

16、,梅琼 译:设计心理学,191 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日)原研哉 著,朱锷 译:设计中的设计,102 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1 (英)安德鲁哈斯拉姆 著,钟晓楠 译:书籍设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 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 (美)唐纳德A诺曼 著,梅琼 译:情感化设计,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 陈小南:浅谈书籍装帧设计的新空间,装饰,2009(12)。5 张思望:电子书籍设计及“纸本”情感需求,第 39 卷第 6 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 (日)Oliver Reichenstein:WIRED on iPad:Ju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