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5704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条件的初探(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在温度 37左右、中性溶液中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利用淀粉遇碘 变成蓝色这一特定颜色,来观察酶促反应是否发生。如果淀粉被水解成麦芽糖, 则加碘液无颜色反应;如果淀粉没有被水解,则加碘变成蓝色。 一实验材料 1淀粉:1 市售食用玉米淀粉(1g 加水 100ml 制成浆糊)2 化学 试剂可溶性淀粉(1g 加水 100ml 加热溶解) 。2碘液:1 碘液(2g 碘化钾 加 1g 碘加水至 300ml)2 碘液(2g 碘化钾加 1g 碘加水至 100ml) 。3滴 管:1 滴管(尖嘴直径 3mm)2 滴管(尖嘴直径 5mm) 。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唾液淀粉酶对不同

2、类淀粉的催化分解速度和程度不同, 产生的颜色反应也不同。 使用滴管和碘液实验。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 类淀粉的酶促水解速度和程度 及遇碘后的颜色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1、唾液淀 粉酶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速度比对食用玉米淀粉的水解速度快得多。 (见 4 号、 5 号、6 号实验)2、2 号实验后的颜色是粉色,说明食用玉米淀粉没有完全被 水解成麦芽糖;3 号实验后无颜色,说明可溶性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可见, 淀粉酶水解淀粉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为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属直链淀粉。它能 溶于热水而不成糊状。可被唾液中的 -淀粉酶完全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与 碘不发生颜色反应。所以 3 号实验后无色。 食

3、用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约 30,支链淀粉含量约为 70。它与热水作用膨胀而成糊状。支链淀粉是带有分枝 的,用 -淀粉酶水解时,只有 60(外围的支链)被水解为麦芽糖。淀粉的部 分水解产物叫糊精,分子较大的糊精遇碘显蓝色,分子较小的糊精遇碘显红色。 2 号实验所用淀粉中,直链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支链淀粉只有外围支链水 解为麦芽糖,剩余部分是糊精。所以 2 号实验后为粉色乃至棕色。 如果采用 可溶性淀粉做 5 号实验,就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只有在中性溶液、温度在 37左右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2碘液的浓度不同,颜色反应不同。 使用 食用淀粉浆糊,滴管()实验(见表 2) 。 表 2 同一实验条

4、件下用碘液和 显示不同颜色 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使用碘液显示粉色或蓝 色消失至无色;使用碘液就显示棕色。 这是由于碘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碘 液浓度低,碘液浓度高。由于这一差别致使有些练习题中出现象 11 号和 12 号的实验结果。同样使用 2 滴碘液实验,浓度低的保温 3min 蓝色消失成 无色;浓度高的保温 10min 蓝色消失至棕色,颜色反应显著不同。 3滴管尖 嘴的口径不同,同是 2 滴碘液,颜色反应不同 使用食用淀粉浆糊、碘液实 验(见表 3) 表 3 同一实验条件下用滴管和滴加碘液显示不同颜色 实验 结果表明,在同一实验条件下,使用滴管滴加 2 滴碘液显示粉色或蓝色消失

5、至无色(见 9 号和 11 号实验) 。使用滴管滴加 2 滴碘液,就显示棕色。 这是由于滴管尖嘴的口径大小不同造成的。滴管的口径是 3mm,2 滴碘液的 含碘量少;滴管的口径是 5mm,2 滴碘液的含碘量多。这一差别同样是造成 有关练习题中出现象 10 号和 11 号的实验结果。口径小的滴管滴出的 2 滴碘 液试管保温 3min 钟后蓝色消失成无色,口径大的滴管滴出的 2 滴碘液,试管 保温 10min 后蓝色消失至棕色。同是 2 滴碘液,颜色反应显著不同。 4即 使实验步骤颠倒,酶促反应照常进行 实验过程见表 1。 实验结果表明,不管 是食用淀粉还是化学试剂可溶性淀粉;不论是在先加唾液反应后

6、再加碘液显色, 或是在先加碘液使淀粉变蓝后再加唾液反应,从实验后的颜色显示都证明实验 步骤颠倒,唾液淀粉酶照样能将淀粉水解,只是水解的速度和程度不同罢了。 理由之一是,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以 -14-个糖苷键结合而成的链状化合物。呈弯曲形式,是由分子内氢键使链卷曲成螺旋状。直链淀粉遇碘显蓝色。碘与 淀粉之间并不是形成了化学键,而是碘分子钻入螺旋当中的空隙,碘分子与淀 粉之间借助于范德华力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物,而不是络合物。从而改 变了碘原有的颜色而成为深蓝色。这种复合物并没有改变淀粉原有的螺旋状空 间结构。 理由之二是,酶作用的专一性,并不是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有的酶只 对底物分子中其所作用

7、的键要求严格。而不管键两端所连基团的性质。人唾液 中的 -淀粉酶就是这样。它可以水解淀粉中任何部位的 -1.4-糖苷键。 因 此,唾液淀粉酶照样能水解碘合淀粉这种蓝色复合物为麦芽糖,从而使蓝 色消失。 (见 5 号和 6 号实验)即使是支链淀粉(含有 -1.4-糖苷键和 - 1.6-糖苷键)也不例外,只是酶促反应的时间长些、速度慢些、酶浓度高些 (见 4 号、7 号和 8 号实验) 。 5对实验后颜色反应的描述应统一为“变蓝” 、 “不变蓝” 、 “蓝色消失” 。 如上所述,此项实验采用不同类的淀粉、不同浓度 的碘液、不同口径的滴管和不同的实验步骤,使酶促反应后的颜色反应差别很 大,说法不一。在教学中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对酶促反应后的颜色变化,应统 一到 1 号试管“变蓝” 、2 号试管“不变蓝” 、4 号试管“蓝色消失”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