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型( 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272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瓷器的器型( 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瓷器的器型( 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瓷器的器型( 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瓷器的器型( 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瓷器的器型( 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瓷器的器型( 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瓷器的器型( 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瓷器的器型名称豆豆简介: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白陶刻纹豆白陶刻纹豆,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to ti 音涛帖)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

2、鬹(gu 音归)、盉(h 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 音智)、壶、尊、卣(yu 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 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o ti 音涛帖 )纹、蝉纹、曲折纹、夔(ku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

3、种礼器。青釉印纹豆青釉印纹豆局部青釉印纹豆,高9.3cm,口径16.8cm,足径11.9cm。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内无釉。器外壁模印网格纹,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一周,腹部两侧相对贴塑兽首衔环。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原始瓷豆,口径15.4厘米、高7.9厘米、足径7.8厘米。瓷器是在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因釉料中含铁,故烧成后呈青色。春秋时期,原始青瓷主要出产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江浙一带的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壁均匀,堪称上品。原始瓷豆,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

4、7.8厘米。豆盘敛口,浅腹,粗柄,圈足侈大,釉呈青色。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比商代有所提高,器型增加,主要有豆、罍、瓮、碗、罐、盘、盂、尊、盉、钵等。出土范围更加广泛,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均有为数众多的发现。其中南方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器数量大,而且器型丰富。清光绪粉彩黄地云龙盖豆 尺寸:高28.5厘米 口径16.2厘米 足径15.4厘米 直口,深腹,高圈足,圆盖珠钮。黄釉之上以粉彩绘制九只姿态不同的矫龙,并以如意头、火焰宝珠、海水浪花作衬,器盖上的红色珠钮璀灿夺目,当为点睛之作。民国瑚红描金开光安居乐业豆嘉庆 祭蓝釉豆 尺寸:25.5 cm. high年代:清嘉庆工艺: 祭蓝釉描金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