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234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案执教人:李发明执教人:李发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 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3 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教

2、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多媒体教学安排:教学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

3、句,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 500 年后,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滥砍乱伐导致它水土流失,最后,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今天,我们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看看它的命运比楼兰幸运吗?(板书) (媒体资料:文字、图片)二、课题分析二、课题分析题目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1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2 什么时候消逝的?3 为什么会消逝?4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5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6 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7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三、文体简介三、文体简介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是

4、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文学性、抒情性。四、资料简介四、资料简介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 ,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 20000 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积为 3006 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布泊仅为450 平方公里。1972 年罗布泊完全干涸。 (媒体资料:文字、图片)五、字词正音五、字词正音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咫尺 栖息六、读文感知六、读文感知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媒体资料:文字、图

5、片)2、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媒体资料:文字、图片)3、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媒体资料:文字、图片)昔日 绿洲、仙湖今日 死亡、沙漠 原因 改道、盲目七、拓展延伸七、拓展延伸1、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身边的事例吗? (媒体资料:文字、视频)2、请拟一条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媒体资料:文字、图片)3、设计一条环保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八、总结全文八、总结全文罗布泊,消逝了,令人惋惜,但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决不能让悲剧在我们民勤重演,我们决不能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坚信

6、:只要我们努力,民勤的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昔日昔日 对比对比 今日今日绿洲、仙湖绿洲、仙湖 改道改道 死亡、沙漠死亡、沙漠 盲目盲目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 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 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 学目 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 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由于课堂只有 45 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 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

7、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 求学生全文至少读 3 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 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 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 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 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 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 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 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 繁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