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978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奇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撤退四川:抗战的撤退四川:抗战的“东方敦刻尔克东方敦刻尔克”奇迹奇迹民康轮运输支前物资后空船返回重庆。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尽管中国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看到的仍是连连丢城失地。 随着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失守,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急,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被 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了。而在这场光照千秋的大撤退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便 是川人的民生公司与川地军民百姓。著名的民生轮船公司是四川合江人卢作孚于 1925 年创立,战前主要经营重庆至上海的长 江航运。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民生公司已拥有轮船 46 艘,总吨位 18718 吨,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营企业,长江航运

2、的主力。抗战爆发后,卢作孚临危受命,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事委员会第二部副部长兼农产、工 矿、贸易调整委员会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自此,卢氏放弃了预定的欧洲之行(战前曾设 想到欧洲旅行考察船运业务),全力投身于反侵略战争的航运组织之中,并向他的员工明 确提出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的倡议。随着华北陷落,淞沪战争爆发, 南京告急,武汉面临威胁,民生公司奉命集中了所有的轮船,在两个星期内将四个师、两 个独立旅的川军将士,由重庆、万县等地以最快的速度输送到了武汉前线。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卢作浮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 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水陆运输委员会主任-包

3、括民生公司、招商局等在内的所有大 小轮船公司的船只均归这个委员会指挥。主要的任务就是抢运战略物资入川。此时,从上 海、南京和华北、华中撤退到武汉的工厂设备、战略物资,大批的军队和给养,以及故宫 南迁的国宝等等,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运到西南后方。卢作孚集中川江中下游的所有轮船, 在武汉保卫战的炮火硝烟中,日夜工作,紧急抢运。1938 年 10 月 21 日,广州落入敌手。25 日,武汉沦陷,日军沿长江一线开始向西南大举 进攻。至此,中国国土精华尽失,彻底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整个国民政府抗 敌武装力量,已无一个完整的师可以继续作战。若论外援,除苏联赏赐的一点有限军援外,英美和其它所谓民主国

4、家皆袖手旁观,几无片甲之赠。有些巧合的是,就在武汉沦陷的那 天晚上,驻美大使胡适与奉命前往美国借贷的金融家陈光甫,正在美国财政部长小亨利摩 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家中拜佛求神,竭求美国方面尽快为借款求援打开绿灯,以为 身衰力竭,即将崩溃的中国政府“打一剂救命针”。而这个时候美国的战略物资如钢铁等仍 源源注入日本敌国。抢运人员物资的民元轮航行在长江上。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决定中国不被灭亡的最后一线希望,就是滞留在武汉西部长 江岸边宜昌城内的九万吨重要战略器材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并决定未来反攻的有生 力量。卢作孚后来在回忆这段艰难岁月时说道,那些器材是当时整个中华民

5、族工业的精华, 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 付在这里了。敌机已飞临宜昌,日军正向宜昌推进,而民生公司承担的任务,除了这九万吨极其重要和珍贵的战略物资,还有十万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军政两界要员及其部下与 附属人员,外加一百万吨左右的零散物资和不计其数的难民,处境万分危急。当时国内重 量级的船运实业家是浙江巨商虞洽卿和卢作孚,虞洽卿掌控的三北轮埠公司、中华公司轮 船和鸿安轮船公司更大,总吨位达到 9 万余吨,主要在长江下游和海面上经营。但抗战爆 发后,虞洽卿的船只大部分被凿沉于长江下游,以封锁江面,尚余的 4 万吨左右大船因吃 水深而无法进入川江

6、。当时可在川江行驶的船只有 24 艘,其中 22 艘属于民生公司。10 月 23 日,就在武汉沦陷的前两天,卢作孚到达宜昌坐镇指挥。摆在卢次长面前另一 个严峻的事实是:从宜昌到重庆,上水航行至少需 4 天,下水航行至少 2 天,而当时川江 已接近枯水期,较大轮船尚能航行的时间只有 40 天,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停航期,也就是 说,所有的人和物都必须在 40 余天的时间内运走。而要完成这么大的运输量,以民生公司 当年的运力计算,需要整整一年。面对危局,卢作孚到达宜昌的当天晚上,立即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船长、技术人员开 会,促使众人要以孙子兵法中所云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悲壮精神,想方设法打破困境,突出

7、 重围,保全中化民族生存、反攻的仅存的一点血脉.次日清晨,随着太阳光芒初照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宜昌,抢运方案形成,所采取的方法是三段航行:宜昌至三峡入川为第一段,三 峡至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以分段运输缩短航程,多运快运。待运物资中, 除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最不容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外,次要的、较轻 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卸下,留待以后再转运。这样,川江中 水位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仅有的运力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了尽快抢送百万吨零散物资与大批难民,卢作孚指挥部下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 站,临时增加雇工 3000 多人,征用民间木船 850 余只予

8、以协助。这场后来被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注一行动开始后,卢作孚 指挥他的民生公司,在日机轰鸣与残酷轰炸中,把重要物资的三分之二在 40 天内安全转运到大后方。此后,枯水期来临,中水位轮船已不能在川江继续航行,卢作浮临危不乱,组 织民生公司职员改用木船和绞盘拖船装载着最后三分之一的物资日夜运输。遇到浅滩水枯 处,民生公司的员工与前来援助的军民一道,改用人力在长江岸边拖着一艘艘分装的木船 步步艰难前行,从而开始了长江航运史上前所未有的意志与力量的竟拼。尽管有为数众多 的轮船被追遂而来的日机炸沉,有的触礁而毁,船上水手伤亡惨重,但那大船小船齐头并 进,那军民不分,通力合作的场面

9、,以及在硝烟密布,弹片横飞的川江水面负重前行的身 影,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而使后人越发奋励。其间,有外国记者拍下了全裸的民 生公司职员和当地纤夫,为抢运战时物资于寒风凛冽中,在长江岸边匍匐前行的照片。民生公司重庆总公司办公大楼。当这些照片在西方报刊登载后,引起了强大震撼。为此,西方特别是美国人才知道世界 东方这个被讥讽为“拿着筷子与日本军队交战”的民族,在最危急的时刻会用肉体与炸弹、 刺刀搏斗,用鲜血浇泼战火的烟焰,中国民众有着一种不可战胜的意志与潜在力量这 样的民族是不会灭亡的。美国民众援华的呼声空前高涨,美国政府与议会对中国抗日前途的估计,以及对华政策为之发生了巨大改观。 拥塞在宜昌

10、的人员1938 年 12 月,经过民生公司 20 多艘轮船和征集而来的 850 多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 穿梭了 40 多天后,宜昌大撤退结束。此次抢运的物资,相当于民生公司战前 1936 年全年 的运输总量。直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 150 余 万,货物 100 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正是得益于这次抢运, 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为国民政 府组织反攻和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军方后来在检讨武汉会战得失时,才认识到此次中国军民拼着性命抢运战略物资在整个战争中的

11、作用,并 慨叹道:“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其战略价值就大不一 样了。”李天元 杨金邦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载宜昌文史资料第七辑。限于 当时的特定条件,日本侵略者没有这样做,或者上帝没有给予他们机会实施这一进攻计划, 天佑中华,在川人不惜以肉体/热血与牺牲生命的全力协助下,中华民族绝处逢生,最终等 到了战略反攻的那一天。资料:敦克尔克大撤退资料:敦克尔克大撤退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 下崩溃之后,于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 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大体经过如下:1939

12、年 9 月 1 日凌晨,德国军队在稀特勒命令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 大战爆发。9 月 3 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军队躲在马奇诺防线后, 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 月 27 日,气势正盛的德军占领波兰首都华沙,波兰完全沦陷。1940 年 5 月 10 日清晨,德军 136 个师在 3000 多辆 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 A、B 两个集团军群发起强大攻势,进攻比利时、荷兰、 法国、卢森堡等国。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5 月 20 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仓促

13、中组成的英法联 军三个集团军约四十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 岸,联军被压缩在宽 50 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不能动弹。5 月 26 日英国海军下令 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德国空军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将港口炸成废墟,阻止联军撤 退。5 月 27 日,比利时军队大批投降,40 万英法联军不得不集中起来,拼上最后性命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盟军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由于英国海军军舰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撤退速度较慢,27 日全天只撤出了七千多人, 而德国大军缓缓而来,并调集一切力量设法切断联军唯一的后退之路。面对如此险恶的局 面

14、,英国政府呼吁民众提供任何可用的船只,并调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 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这支由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和内 河船只组成的“敦刻尔克联合舰队”,冒着德国飞机、潜艇与大炮的猛烈炮火,往返穿梭于 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由于德军空袭和逼近敦刻尔克海滩的密集 炮火令英国海空军无法匹敌,自 6 月 2 日开始,联军撤退改为夜间进行。其后三天,联军 利用暗夜的掩护,每天将 26000 左右的人员撤往英国。6 月 4 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 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 40000 余人被俘。自 5 月 27 日开始,至 6 月 4 日结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 9 天。据英国政府后来披露 的数字显示,此次撤军共有 338226 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 21.5 万人,法军 约 9 万人,比利时军约 3.3 万人。近 34 万从死亡陷阱中撤退而出的大军,为盟军日后反攻 保存了有生力量,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传遍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