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的教学策略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862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直观性的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观性的教学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直观性的教学策略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视频 1 ) 周:我印象最深的是卢老师对直观性教学策略的运用非常到位。以“红细胞的 形态结构及功能”这个知识点为例。 卢:好的,先请老师们观看视频 1 。 周:细胞学上,红细胞是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的经典例子, 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卢老师化微观为宏观,即将细胞学上的红细胞制作成 一个自制教具装水的红气球(体积不变)揭示双面凹的圆饼状与普通球形 的细胞相比引起的表面积变化,引导学生归纳红细胞的形态及功能,并提炼出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这种直观性的教学策略及 手段的采用非常有必要,这个模拟教具的制作和使用非常有

2、创意;卢老师不吝 时间和手段剖析强化其形态和功能,学生对其本质属性再认识,归纳整合,实 现自主意义建构。 安:鉴于“结构与功能”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核心知识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直观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而血细胞的“微观”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其恰恰 缺乏科学的感性认识。卢老师除了这个模拟教具的使用之外,还利用血液实物、 人血永久涂片的显微观察、白细胞的功能动画、血小板的功能视频、PPT 等辅 助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概念宏观化,复杂概念简单化,启发学生自 主建构循环系统和血液的概念,有效渗透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观点 教育。 卢: 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有丰富的事实的支撑。所以初中阶段有着

3、大量的 生 物事实性知识,过去一直被单纯地要求识记,而我们忘了它也是思维过程的核 心 ,需用直观性的手段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 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加工而成,如引导学生在认识生物学事实的同时理解“结 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便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普遍的思维推进过程。 这 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必经阶段,也是有效渗透学科观点的重要过程。 2 实验手段的选择“血红蛋白的特性”演示实验(视频 2 ) 卢: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是一门讲究实验证据的自然科学课程。对 于实验手段的运用和选择也是老师们需要重视的问题。请周老师先谈一下这节 课您印象最深的实验。 周:我想谈一下“血红蛋

4、白的特性”这个演示实验。 卢:好的,请老师们先看一下视频 2 。 周:如卢老师所说,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是一门讲究实验证据的自 然科学课程。所以在教学中突出实验性或者探究性一方面是生物课堂教学的特 征之一,即像生物课;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印象的直观性手段之一;最后也是学 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途径之一。血红蛋白的特性 决定了红细胞的功能进而决定了血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学生理解血液功能的 重要铺垫。用血豆腐做实验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对照实验,学生就能领会“血 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即呈鲜红色;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即呈暗红色”的特性。这是老师们讲授“血红蛋

5、白的特性”时的一个经典实验, 效果非常好。卢老师的课上这个演示实验也非常成功,并引导学生不止于知识 的细枝末节,及时联系红细胞的功能和血液的功能,由分子水平的机制回到细 胞学水平和组织水平的功能上来。 安:卢老师提供的这节案例上用了血豆腐做实验材料演示“血红蛋白的特性” 实验,效果很好。但我知道,卢老师在另一个班的课上却是用了一个动态的演示实验,我认为效果则非常震撼 (视频 3 ) 。 卢:好的,老师们现在请先看一下视频 3 。 安:从视频上可以看到,卢老师用了两小烧杯抗凝的血液,一杯用排水法通入 氧气,演示氧浓度高时血液的颜色变化;为增强实验中颜色的对比效果,另一 杯则通入二氧化碳演示氧浓度

6、低时血液的颜色变化,鲜红色和暗红色的颜色对 比而且是这种动态的颜色变化让学生惊叹声不绝于耳。虽然从对照实验的设计 来说,这个实验的设计不严格,规范的设计应是一杯通入氧气,一杯不做处理 就可以,但为了增强效果,卢老师在分别通入氧气和二氧化碳之前,特意向学 生说明这样设计实验的用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相比较静态 的实验结果的观察,动态的实验演示效果更佳,因此虽然在提供的案例上没有 采用这一个演示实验,我仍然想向大家介绍它。在具体实验的选择上,如果某 班恰有学生有“晕血”等时,则不宜选用这种血液的动态演示实验。 卢:红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是本节的重点,而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 氧

7、浓度低时与氧分离”的特性决定了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进而决定了血液的 这一重要功能,是学生理解血液功能的重要铺垫。在如何呈现“血红蛋白的特 性”时,我确实煞费苦心。如安老师所说,虽然我更青睐动态实验带来的震撼 效果,又在经典实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考虑每个班的学生的特殊情况不失 为我们选择实验手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3 教学结构及教学评价血细胞到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周:卢老师讲授血细胞这个本节重点时,按照红细胞的形态及功能解读血常 规化验单红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的形态及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白细胞相 关指标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血小板相关指标的结构来设 计和展开,充分体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

8、原则。本章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 切,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科学地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利 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 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准备自己或亲人的血液常规 化验单,在血常规化验单这一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这正是对其概念学习效果 的评价,因为科学概念的真正掌握,体现在运用中,同时也利于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健康和生命教育。 安: 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流血和抽血的经历,虽对血液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大 都不知道血常规化验单数据的生物学含义、血液究竟含有哪些成分及各成分的 主要功能 , 而这又是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所以,创设“解读血常 规化验单”的教学情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进

9、行科学素养教育的很好 的素材。我印象最深的是卢老师对 对血常规化验单中白细胞相关指标分析时的 处理。 卢:好的,老师们请先看视频 4 。 安: 卢老师对 对血常规化验单中白细胞相关指标分析时,虽然“课标”中对 白细胞的要求仅限于白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但由于血常规化验单中白细胞相关 指标涉及到了白细胞的 5 种类型,且某种白细胞类型的相对比例变化可作为疾 病诊断的参考,因此教师可做简单的补充介绍,使学生明白白细胞真像是一支 “兵种齐全的部队” , “防御和保护”的功能描述呼之欲出,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同时又照顾了生活实际,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4 教学内容的选择 造血干细胞 及白血病

10、(视频 5 ) 卢: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请两位老师谈谈“造血干细胞及白血病”相关 知识的去留问题。请老师们观看视频 5 。周:这一部分属于本节课的拓展阶段。 通过介绍造血干细胞简单介绍白血病的 发病机理及治疗,呼吁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形成对待血液的科学态度,体验 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对 他影响最大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从概念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科学概念中的 科学观念问题。比如血液问题上,学生包括成年人通常会有一个错误观念,那 就是献血不利于健康、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利于健康等。澄清

11、这些观念是生物学 科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安: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总目标包括 了解并关注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 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注造血干细 胞及其研究进展,关注现代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通过造血干细胞 知识的学习,形成对待血液的科学态度,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是 STS 教育的重要内容。STS 是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科学、 技术和社会 ) 的英文缩写。进行 STS 教育,引导学生关注 生物 - 社会问题, 关注社会,

12、就是 培养其未来社会公民的意识和能力 。 大家非常熟悉全球的“血荒”问题,以我国为例,2012 年春节后某城市的血库 存量几乎为零,临床用血靠患者家属及亲友捐献,形势非常严峻。无偿献血指 标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之一,虽然我国 8% 的无偿献血比例还低 于世卫组织的 10% 的标准,但“血荒”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难题。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比例则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个人认为 是 受到教育体系本身及高考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我国的传统理科教 育有不少缺点,如科学价值观偏移,导致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 科学、技术、社会三者脱节。所以在 “造血干细胞及

13、白血病”相关知识的去留 问题上,卢老师充分领会了新课标的理念,是新时代生物学教师的正确选择。 卢:以上我们从教学策略、实验手段、教学结构、教学评价及教学内容方面全 面剖析了这节课。我们认为本案例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充分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生物 - 社会问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 要;渗透“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学核心观点,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本案例以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为基点,引导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科学 概念和科学观念,是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次有益探索。 谢谢周然老师和安军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案例评析,相信各位同仁在两位老师的 精彩点评中都有很大的收获,再次感谢两位老师,感谢各位同仁的观看,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