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678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痹症是因感受风寒湿热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 症状的病症。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 素问设有“痹论”专篇,提出病因以风寒湿 邪为主。 素问.痹论之处:“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 ,并根据病邪的偏 盛进行分类,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还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症分为皮痹、肌痹、 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 痹和肾痹五脏痹。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 病脉证并治篇中着重论述了湿痹的症候。 “太阳病,关 节疼痛而烦 ,

2、脉沉而缓,此名湿痹。 ”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更另立“历节 病” ,其病以“历节病,不可屈伸” , “其痛如掣” ,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为 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和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筋骨 关节所致。对于痹症的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桂枝附子汤、桂 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防己黄芪汤、麻杏薏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至 今仍为临床常用方。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王焘外台秘要另立白虎病之名,并收集独活寄生汤、犀角汤 等治痹方剂。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提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和而为痹”的观点。 刘河间宣明方论根据

3、痹论风寒湿三气偏深学说,分别拟定了防风汤、茯苓汤、茯 苓川芎汤等方剂,热痹则用升麻汤。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 “有久病入络”之说, 倡导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脉络。痹症的气机是邪气阻痹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关键在于“痹而不通” 。 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 正可致虚实夹杂,病变日久,病邪由表入里,经病及藏。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是痹症常用的祛邪之法,正气虚弱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养气血、 补肝肾是本病常用的扶正大法。 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七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 者为行痹,寒气生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4、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 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 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 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提要:本条论述历节并风湿偏胜的证治。 本证由于风湿之邪,合而流注于筋骨,博结于关节,气血痹阻不畅而致诸肢 节疼痛而肿大;风湿相搏,病久不解,正虚邪盛,营卫气血耗损,而日渐化热 伤阴证候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辨证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

5、则治则:祛风除湿,温筋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辛温发散,祛风除湿;附子大 辛大热,散寒除湿,通经止痛;白术、甘草、生姜除湿健脾和中;芍药、知母养阴清热;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多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本证病程日久,本虚 标实,其辨证时根据证候特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治疗上 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临证时根据复杂情况,科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 药物并投。 要点二要点二 寒湿历节证寒湿历节证 乌头汤证乌头汤证 原文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

6、各三两 甘草而两(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 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四口父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提要提要:本条论述历节病寒湿偏胜的证治。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痛,气血运行不畅而身体多处关节 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证候证候:身体多处根据疼痛、肿大,甚至屈伸不利,日久则见关节变形。 辨证辨证:寒湿历节。 治则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方药:乌头汤。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通阳行痹;麻黄祛风发汗,以 散寒湿;芍药、甘草酸甘柔筋,缓急止痛;黄芪温分肉,益气固卫行湿,既可 助麻黄、乌

7、头温经散寒,又可防麻黄过汗伤阳;白蜜甘缓,解乌头毒性,并缓 诸药之燥。 乌头辛热而毒性较强,临床常用治沉寒痼冷病证,对于寒湿历节、阴寒腹 痛有很好疗效。乌头正确用量及煎服法,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斟酌用量, 临床使用乌头时,其用量要因人而异,视病人体质强弱而决定用量,并宜从小 量开始,逐渐加量;二要煎药得当,及乌头要先煎、久煎或与蜜同煎,待其麻 味去后,方可加入其它药同煎;三要配伍恰当,若非特殊情况、或有充分的把 握,最好不要与“十八反”所载的反药同用,而选择与干姜、生姜、甘草、蜂 蜜等药相伍,既可缓解乌头燥烈之性,也可加强其蠲痹止痛之功。尤其是与蜜 同煎,蜜既能制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服药后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 眩吐泻,但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较大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 之征;如服后见到呼吸、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现象,甚至神志昏迷者,则为 中毒反应,急当抢救。 从现代医学角度,大凡医学角度,大凡有副作用症状者,均属毒性反应, 需及时清解。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主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二两(炙)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 取一升,即除乌头, )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密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