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5900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文发表于(此文发表于 2013 年年 1 月月 1 日日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学习报人教课标版高一历史人教课标版高一历史第第 27 期。期。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 杨富丁杨富丁(257400)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精华的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 个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第一,是由我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我国土壤和气候的特性以及频频发生的水旱 灾害使大面积粗放经营难以建立,只有小面积的精耕细作才能比较有效地减轻不利自然条 件的影响。北魏著名农

2、学家贾思勰就曾告诫道:“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 可多恶。 ”这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第二,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的需要。 “人多地少”的情况要求农民的生产经营必 须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等手段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 第三,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第三,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战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在这种情况下, 租佃制经营下的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 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要高,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 对自由,经营比较自

3、主。这样,他们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细耕作的方法, 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第四,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第四,是多元交汇体系的产物。 “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各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社会 传统的多样性而形成的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这些文化经常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 多元交汇、博大恢宏的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 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 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 (李根蟠: 中国农业史上的 “多元交汇”关于中国传统

4、农业特点的再思考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3 年第 1 期。 ) 第五,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基础。第五,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奠定基础。从水利工程看,都江堰、郑国渠、白渠、 龙首渠等工程兴建。从灌溉工具看,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在农业生产中应 用。这些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为农业进行精耕细作奠定基础。 第六,是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升华。第六,是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北方旱地“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 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劳动

5、人 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作者简介:杨富丁,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全国历史教作者简介:杨富丁,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研究,全国历史教 师教育学会会员,师教育学会会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通讯员、特约通讯员、 新课程报新课程报历史导刊历史导刊编委、编委、 考试考试 报报特约撰稿人、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近九年来为江西金太阳教育特约撰稿人、陕西师大出版总社基础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近九年来为江西金太阳教育 研究中心命制历史试题多套,在研究中心命制历史试题多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 历史学习历史学习 、 中学政史地中学政史地 、 广东教广东教 育育高中高中 、 新高考新高考 、 中小学创新中小学创新高中历史高中历史 、 教学考试教学考试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 、 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学习报 、 中学生导报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高考历史 、 中学历史报中学历史报 、 考试报考试报 、 考试指南报考试指南报 、 素质教育报素质教育报 、 新课程报新课程报 、 当代中学生报当代中学生报 、 语文报语文报文科综合版文科综合版 、 科教导报科教导报 、 学习方法报学习方法报历历 史周刊史周刊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