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4407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与沉郁顿挫风格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与沉郁顿挫风格【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关键词】杜甫 诗歌 忧患意识 儒家思想 责

2、任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杜甫忧患的一生杜甫生活中唐王朝由昌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杜诗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史诗”之称,其人享有“诗圣”之称

3、,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是现实生活最精炼的艺术概括。一个诗人,需要不断地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养其肺腑,扩其胸臆,然后才能发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声音。伟大诗人杜甫,以他一生的创作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 ,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

4、考国家的现状。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歌中也由2“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 。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

5、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 ,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 。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二、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

6、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 “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 、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 ,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 I 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 、 “临危莫爱身

7、” ,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 ,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动乱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 、 “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3下令减租赋!”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

8、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在“三吏” 、 “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9、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 。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 、 “老儒” 、 “腐儒” 。儒家“人世” 、 “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

10、他一生,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每饭未尝忘君” ,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 “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深入骨髓,他主张实行“仁政” 、 “德治” 。这些儒家思想已经融化到其血液中,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另外,诗人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环境和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经历,使得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强烈和突出。诗人生活的唐王朝正是从鼎盛转向衰落的急遮变化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先后执政,使得国事日非,朝政日昏。边将和藩镇的飞扬跋扈,加重了受压迫人民的不满。 “安史之乱”又

11、将唐王朝推向深渊。这种现实必然促使杜甫用儒家思想的尺度思考和衡量社会现状,内心尺度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长安十年穷愁潦倒、 “苦摇乞食尾,常恐曝恩腮”的困守生活、 “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涯更增添了诗人诗歌中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三、杜甫诗歌忧患意识与其诗沉郁顿挫 风格的形成4关于杜甫的忧患意识,已有很大学者论及,如吴明贤先生的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可以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我们知道,诗歌风格是诗人人格的艺术表现,而忧患意识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认为,正是有了杜甫式的忧患意识,才有了杜诗沉郁顿挫这种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12、。1、忧患意识与“沉”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忧患。忧患,就是忧虑患难,没有忧患,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忧患意识起源于远古时代,自古至今延绵不息。孔子开创儒家,就把忧患意识纳入其思想体系。儒家的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其与积极入世的要求和精神有关。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并以之作为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杜甫,深深具有儒家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2、忧患意识与“郁”忧患意识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出来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作为一种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忧患意识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情

13、色彩的意识。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则其情感体验就恒长而持久、深沉而郁结。首先我们注意的是,诗人的语言和态度、举止和行为、表情和风貌都披染上的伤感和痛苦情感,甚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是无往而不悲、无往而不痛的。杜甫深广的诱惑意识还表现出忧愁、激愤、恐惧、郁闷、紧张、沮丧、失意、烦恼等情感状态,即众多情感的纠集难解,这都能在杜诗中找到。从前面两部分分析可知,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决定了杜诗内容的深厚沉重;忧患意识这种情感体验和深厚沉郁,杜诗表现出的情感就深厚郁结,于是就形成了“沉” 、“郁”这样的风格特征。3、忧患意识与“顿挫”顿挫之意相当于抑扬,主要是就修饰手法和音韵表现形式而言的。在这里只谈谈修饰手

14、法方面的内容。基于忧患意识的深广与忧患意识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厚沉郁,表达它们的词语即意象就具有紧密凝重之特性,而诗篇的结构就达到了严密周详又变化多姿的境地,章法的布置就曲折抑扬等。杜甫很注意意象的建构,他说“意匠惨淡经营中” ,还说“更觉良工心独苦” 。其中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注重炼字炼句,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以赵翼说“深入无浅语”。杜诗意象组合呈现出紧密凝重的特征,以5登高中的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例。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做客,羁旅也,常做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有精确。

15、 ”罗大经的分析和深刻,道出了杜甫诗歌意象组合的特征。其他如意境之雄浑开阔、音韵之抑扬回旋、节奏之徐疾相间等无不与诗人深广的忧患意识及其深厚沉郁的情感体验有关。正是有了杜甫式的忧患意识,才有了杜诗特有的“沉郁顿挫”之风格,即杜甫的忧患意识对他诗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释:1 文中关于忧患意识的描写参考了吴明贤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研究学刊2001 年 01 期)中的一些观点。2文中关于儒家思想的描写参考了陈丽婷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文教资料200817 期)中的一些观点。参考文献1曾毅;吕晓玲.杜甫忧患意识与其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 06 期2翁仁康.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贵州文史丛刊.2008 年 04 期3邓魁英.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孙云论忧患意识 J人生杂志.1998.65张安祖杜甫“沉郁顿挫”本义探源J文学遗产.2004.B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