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94080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的复习提纲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共分五节,主要介绍货币如何产生、货币形式如何演变、货币的职能与定义、货 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演变过程。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1.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2.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的必然结果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 的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当一种商品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特殊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或执行货 币的职能“。可见,货币是经常地或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二节 货币形式一、实物货币(一)种类自然物品(贝、石头、骨头等)一般商品(布、毛皮、烟草等)。(二)局限性作用范围小、难于保存、不便携带、

2、难于分割二、金属货币(一)种类贱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二)形式称量货币(原始条块)铸币(三)原因自然属性好,“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语)。(四)局限性(产量有限、不便保管、社会性浪费)三、纸币(一)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二)产生原因具有可能性(人们不关心货币本身的价值)、现实性(不足值的铸币仍当作足值的铸币流 通)、强制性。四、信用货币(一)含义在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并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二)形式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票据等,银行信用货币是“真正的信用货币“。五、电子货币主要指应用电子计算机来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具有快速、

3、方便、安全、节约的 特点。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一)含义 即用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二)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 力。二、流通手段(一)含义 即用货币媒介商品的交换(二)货币需求 PQMV三、贮藏手段(一)含义 即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况(二)作用在金币流通条件下,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具有保存价值的作 用。四、支付手段(一)含义 指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租金、借贷等。它能超越商品流通的范 围。(二)特征 价值单方面的转移(三)作用 产生了信用活动、改变了货币需要量五、世界货币 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

4、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第四节 货币定义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二、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四、货币是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时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五、货币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偿付能力的事物 六、几个与货币有关的概念(一)货币与财富货币不等于财富。财富不仅包括货币,而且包括债券、股票、艺术品、土地、家具、 轿车、房屋等金融与实物资产以及人力财富等。(二)货币与收入货币不等于收入。收入是某一单位时间内收益的流量,而货币则是一个存量,即某一 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余额。(三)货币与资本1.内涵不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利润)的价值。2.

5、存在形态不同。资本并不总是以货币形态存在。(四)货币与货币资本1.区别2.联系第五节 货币制度一、构成要素(一)货币材料(二)货币单位(三)货币种类1.本位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2.辅 币-限制铸造、有限法偿(四)准备制度二、货币制度的演变(一)银本位制(二)金银复本位制1.含义2.类型(本行本位、双本位)3.评价(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三)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 用本章共分三节,主要介绍信用的基本含义与构成要素、信用的产生与发展、信用形式 及其工具。 第一节 信用概述一、信用的含义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价

6、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一定 的社会生产关系。二、信用的要素债权债务关系,一定的时间间隔,信用工具。三、信用的产生信用最早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如果社会产品不表现为商品,也就无所谓买卖;而无 买卖,也就不会有赊欠;无赊欠,当然也就谈不上信用。最早的信用是实物信用,逐步转向货币借贷。信用产生于商品流通,又不局限于商品 流通。四、高利贷(一)含义(二)特点 利率高 剥削重 非生产性(三)作用 双重性 第二节 现代信用关系与信用活动一、信用经济现代经济是一种“货币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其发展离不开货币,更离不开信 用。 二、信用活动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单位、政府、金融机构,它们有的拥有债权,有的

7、负有债务;有的 是既拥有债权,又负有债务;有的有时拥有债权,有时又负有债务。经济生活中的债权债 务是不断变换的。三、融资方式(一)直接融资1.含义是指政府、企业、单位及个人在金融市场上,利用直接信用工具(金融工具)相互进行 资金调剂的经济行为。2.特点(1)借贷双方直接见面,属于直接借贷关系;(2)融资方式自行约定;(3)借助直接信用工具即票据或证券;(4)到期还本付息,股票方式融资则通过二级市场变现回收;(5)金融机构中立,只发挥服务与监督功能。3.评价(1)优点:双方直接联系;监督约束力强,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筹 借长期稳定资金。(2)局限:融资限制较多;投资风险较大。(二)间接

8、融资1.含义是指金融机构通过间接金融工具给予各级政府、企业及个人的信贷支持,或通过认购 其发行的债券与股票予以融资的行为。2.特点(1)借款部门与最初(即原始)提供资金者并未直接见面,属于间接的借贷关系;(2)金融机构属于双重债权债务身份;(3)融资形式为银行信用、票据贴现或证券质押贷款或出售证券;(4)融资工具为间接工具;(5)要按期归还。3.评价(1)优点:筹资广泛灵活;融资风险较小。(2)局限:中介机构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 资对象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第三节 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一、信用形式(一)含义 即借贷活动的表现形式。(二)分

9、类可以按期限、按用途、按主体等划分,具有多样性。二、信用工具(一)含义即指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二)种类可以按期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按融资主体(直接与间接)、按资产的所有权(债权 凭证与所有权凭证)等划分。(三)特点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三、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及信用工具(一)商业信用1.含义即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2.商业票据(1)票据含义 是指具有一定格式、载明一定金额,由发票人自己承诺,按期无条件支付或委 托他人按期无条件支付给执票人,并可转让流通的一种有价证券。主要有汇票、本票、支 票。特征票据是一种有价

10、证券、设权证券、要式证券、无因证券、文义证券、返还证券(其转让无须征得债务人同意)、债权证券。(2)商业票据含义 是指因商品交换而发生的一切没有抵押品的短期流通票据。种类分为本票和汇票两大类。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两种。转让方式“背书“转让、向银行贴现、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3.作用(1)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是销售商品,实现资本循环和周转的有力武器;(2)是解决买方企业流通手段不足的最便利的方式。4.局限性(1)规模受限制;(2)有严格的方向性;(3)期限受限制。(二)银行信用1.含义是指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2.特点(1)以金融机构为媒介;(2)以货币形态提供;(

11、3)具有广泛的接受性;(4)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3.银行信用工具存款、贷款、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等。(三)国家信用1.含义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而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当然国家有时也可充当 债权人。2.国家信用工具-国债(是“金边债券“,是“有利息的钞票“)。(1)分类可按期限分(国库券、公债券)、按计息或支付方式分(贴现发行国债、固定利率国债、 浮动利率国债)、按资金来源分(内债、外债)等。(2)特征非强制性、有偿性、安全性、免税;(3)流通转让方式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提交银行贴现;市场交易变现。3.国家信用的作用是调剂政府收支季节性不平衡的手段;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是筹

12、措巨 额资金,用于特定支出的重要手段;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四)消费信用1.含义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2.方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信用卡。消费信贷包括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3.作用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为市场经济增添了不 稳定因素。(五)公司信用1.公司与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独资企业:一个人出资组建而成的企业; (2)合伙企业:几个人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3)公司:则是由较多的股东共同出资或购买股份而形成的企业。公司是法人,只需承 担有限责任

13、。公司一般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份公司的高级形式。2.公司信用工具(1)股票含义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以证明其投资入股和获取股息的凭证。特征盈利性、风险性、流动性、权益性种类 一般按股东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划分普通股(股东享有投票选举权、收益分配权、优先认购新股权、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股(股东领取股息优先、剩余财产分配优先)。另外,我国按持股主体可分为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等。(2)债券含义是各类经济主体为筹措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要素 面值、期限、利率及支付方式。分类按发行主体分(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按期限分(短

14、期、中长期、永久性债 券);按发行方式分(公募债券、私募债券);按利息支付方式分(固定利率、浮动利率、零息 债券)。(3)股票和债券的区别证券的性质不同(所有权凭证与债权凭证);发行人的身份不同(新老股份公司都可以发行股票,而只有老公司才能发行债券);资金的特性不同(股票筹资作为所有者的权益、债券筹资记入负债项目);期限不同(无限与有限);收益分配方式不同(不固定与固定);风险性不同(六)其他信用民间信用、国际信用、租赁信用。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本章共分四节,主要介绍利率的种类、利息的计量方法、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利 率的作用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关问题。第一节 概 述一、利息的含义与

15、本质二、利率的含义与种类(一)含义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一般用年利率 X%、月利率 Y、日利率 Z来表示。(二)种类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长期利 率与短期利率;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三、利息是计量方法(一)单利 I=p.r.n(二)复利 S=(1+r)n I=S-P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最高限。二、古典利率决定论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 增函数,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三、流动偏好决定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决

16、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产 生于交易、预防、投机三大动机)。四、其他影响因素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货币供求、通货膨胀、再贴现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政策等。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一、利率与消费和储蓄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二、利率与投资三、利率与通货膨胀四、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影响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出与流入 第四节 我国的利率体制及市场化改革一、存在的问题一是严格的利率计划控制,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相适应;二是利率水平的决定 没有完全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二、利率市场化的含义与要求 (一)含义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二)要求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方式影响市场利率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与步骤(一)条件经济稳定;金融机制稳定;资金实现商品化;完备的金融市场;金融业的 对外开放。(二)步骤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 第四章 金融市场本章共分四节,金融市场的含义、构成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