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3586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南直中学许笑范 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络的一种比较 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明智感。道德感在 初中历史教学中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义务心、 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表现为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明智感 表现为成功感、狐疑感、对成就的欢欣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 错误的追求等,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 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地分析, 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如

2、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 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久而久之, 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 情感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所追求高境界的理想教 学,并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磨练,探索与研究促进学生综合 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师生合作,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自 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教学精神与教学能力新的突破。 一、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 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 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

3、会主义性质的标志。 “德育工作能真正体 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教育就“爱” ,缺乏“爱”的教育 不是真正的教育。 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在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出情感的渗透, 否则就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 不能达到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在教学过 程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只有把传授知识 同陶冶情操 、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 出来。 历史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 进行历史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 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信

4、”与“不信 ” 、 “行”与 “不行 ”的矛盾,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2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与太 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呈给慈禧太 后,太后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 败屡战” ,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 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 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就要求历史课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 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 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

5、是快乐的、积极的、亲切的,这 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学习, 当老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 了老师这一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学生神经放松,情绪饱满,也就会敞开心扉,是课堂充满应 有的生气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 2、语言 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 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 师的激情性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 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中往往起 到特别的作用。 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

6、性、逻辑性、规范性等,更应重视讲课的语 音、语调 、动作、表情的感染作用,或如小桥流水,娓娓动听,清 新自然,或慷慨陈词,高亢激昂, 或喜笑怒骂,尽现于色,或储蓄 委婉于内,来渲染气氛,增强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施教于学生, 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角色,挥洒真情,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 课本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如出我口, 如出我心,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演力。例如,讲到开国 大典这段历史时,我就和同学们过生日相类比。正如同学们有自己 的生日一样,共和国也有自己的生日,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

7、 民共和国自己的生日。同学们过生日要唱生日快乐歌,我们升 国旗要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过生日的时候,要请同学、朋友 来聚会,而每逢国庆节就有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身着节日盛装, 欢度国家的生日。让他们在对比中学习,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新 知识,较容易地理解开国大典,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3于有些难记的知识也可以编成口诀。这样较那种平铺直叙地讲解, 更富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 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学 以致用,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师生之间也多了一次情感交流。 3、事例 拣取一些学生

8、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 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更 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 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 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 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 ,发展大生产运动 可以唱南泥湾等等。而唱完歌之后全班沸腾了,似乎每个人都 要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感想。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几个问题要同学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这节课的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究其原

9、因,不外乎引起了 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学生也才能 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也就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 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会圆满完成 4、方法 历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 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 能力。如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都曾尝试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预习 讨论的基础上,派一位代表上来给同学讲课。虽然讲的不一定很好, 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初二教学过程中,我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的要求,组织了 讲故事比赛活动,通过活

10、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了历史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课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 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历 史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 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 情感。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请历史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走进课堂,联系 初中生的实际作报告,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历程,让学生从中受4到熏陶洗礼。总而言之,在历史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必然会换来学

11、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历史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是提高历史课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发展,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为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塑造自身,提高自我,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人,当代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报效社会,也实现做人的价值。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培养 策略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初中历史的三个课程目标之一。笔 者认为,要实现好这样一个课程目标,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在历史

12、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己 的情感体验,从而凸显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努力 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 主观感受或者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具有 以下三种特征: 一是内涵的丰富性。以往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较多,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5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态度体验,扩展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体验、 个人与自身认识产生的态度体验,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

13、 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 展的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内涵。二是指向的明确性。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内容上 明确指向: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 情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们能 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民族 自豪感、自尊意识和自信心,具有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历史责任 感,具有对未来世界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和世界观,最终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三是地位的独特性。过去历史教学虽然也把思想情感教育作为历史 教育的一项任务提

14、出,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思想情感教育成了 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时的附属物。历史新课标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养的高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外,更加体现作为人文学 科的历史学科本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成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不是附属物,反而具 有独特地位。 二、初中历史教学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初中 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与此同时,由 于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二者间的博弈,已经 成为当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出现困惑的重要诱

15、因。在多元 价值观的包围下,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更需要适时进行正确 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加 增强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多做贡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如,当笔者讲到关于抗战八年的历史时,由于旧教材受前苏联的 影响,八年抗日战争突出体现了阶级斗争这一主线,注重突出的是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中的主导地位,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表现 以及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全面、客观和恰当的表现和评价。 如今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历史教材内容对“正确评价国、共两 党在抗战中的地位”的表述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国民党在抗战中 的英勇表现也不断出现在电影、电视和报刊杂志上,这

16、就是时代发 展进步的很好证明。所以,在初中历史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 历史课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更好地凸显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的 内在性、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让历史在学生面前还原它的本来面6目。 (二)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 德的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生人文素 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注, 是每一位历史课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内容,这些内 容概括起来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 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 ”相对以往的 思想教育目标来说,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 抱负,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还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自 然人正常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 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 崇高的思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