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938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一个经济问题研讨会上,我看到一本韩康教授的新作21 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读过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很重。这本书立意于全球经济战略的比较研究,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考察经济全球化,其立论、眼光和思维方式都是我过去从未见过的。经济全球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给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带来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灾难?现在已经远不是进行精确的经济学分析可以解答的课题了。中国经济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形态,中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长期保持自己的发展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能否在这个历史发展态势中稳步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最大限度的规避可能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水准。在我

2、看到的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研究、解释的大量文论中,韩康主持的著作21 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较量,可以说是一本具有创造性分析和内涵相当丰富的优秀作品。该书首先立足于一个非常鲜明和深刻的观点,即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刻现象,就是国家之间正在进行全球性的经济战略较量。作者发人深省地提出,中国在这场极其复杂的战略较量中,并不具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讲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对这种全球经济战略较量的态势,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与分析。该书就是从这种全球经济战略较量的分析视角出发,对全球 9 个样板国家和经济体的国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这本书选择的样本考察案例,很显然是经过精心

3、挑选的。全书一共选择了 9 个国家和经济体,以先后顺序分别是印度、德国、智利、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和瑞典。这里样本考察案例的选择,既有发达国家中的领先者,也有发达国家的后进者;既有经济大国,也有经济小国;既有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有曾经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有人们比较熟知的国家,也有人们过去并不关注但却极有发展特色的国家。像智利、瑞典和中东欧国家的系统经济考察材料,以往在国内很难看到。我认为仅凭该书能够提供如此丰富多样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战略案例分析材料这一点,就已经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了。作者的一个特别过人之处在于,通过对上述国家大量历史和现时的经济材料的实

4、证考察,分别概括出了这些国家各自不同的核心经济战略,或者也可以叫主体经济战略。例如印度的“信息产业赶超战略”、德国的“21 世纪信息社会战略”、智利的“经济国际化与社会均衡发展战略”、美国的“高效金融激励高增长战略”、韩国出口导向创新战略、日本从经济起飞到发展迟滞的战略、俄罗斯的“普京战略”、中东欧国家的“回归欧洲战略”、瑞典的“新经济战略”。在我初看此书的目录时,感到作者的战略概括虽然给人以明快、简洁和高度集中的印象,但也有对这种理论概括是否准确的担心。然而在认真阅读之后,我相信作者的这种创造性的理论概括虽然仍会有人提出不同的理解和见地,但就该书自己的逻辑而论,应该说是很有说服力的。也许有的

5、读者要问,一个国家的经济战略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形式上看,该书涉及的一些国家,并没有关于经济战略的政府标准文件,崇信自由主义的发达国家似乎更无此物。然而,该书的分析告诉我们,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全球性的经济战略较量,是一种活生生存在的现象,也是一种经济全球化最深刻、最严酷的存在现象,只不过有自觉意识和非自觉意识的差别罢了。我个人看过此书的感觉,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战略的思维,还大有深化、改进甚至调整的空间。我相信作者在导言中的一段很富哲理的话“谁仅仅满足于短期的增长与繁荣而不思深谋远虑的战略进取,谁没有既立足本国又通观全球的经济战略思维及其战略规划,谁就最终会成为全球经济战略较量的失败

6、者”。印度信息产业赶超战略印度提供的主要是定制式的软件业务,有品牌的套装软件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有人称印度的软件业模式是“软件代工” ,类似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加工业。在软件出口领域,未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将是由定点服务走离岸服务。我国软件行业与印度的巨大差距在于缺少统一的软件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这也是 CMM 模式在软件企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层次的差距。印度软件业靠承接外包软件而崛起,现在也面临硬件产业遇到的瓶颈:技术很强,但没有直接面向市场的行销能力。同时,如果不断提高附加价值,也直接影响产业未来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产业,而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又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产

7、业与市场的结合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新格局。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推动了世界政治的全球化,也是国际竞争的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国际竞争的焦点发生了战略转移。国际竞争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由于如此迅速的增长和未来的高生长潜力预期,导致出现一个特殊现象:软件上市公司的普遍出现相对于低账面资产的高市场价值。从短期来看,印度可以极低的成本和极端的时间了里,实现完成软件人才的培养工程,完成印度的 10 年信息战略目标,但是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问题,将在印度国内形成极为严重的社会经济不平衡的矛盾,而且将在长期存在难以克服。印度的软件行

8、业走的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既做到专业化协作的规模化集约,又形成劳动力结构的梯次配置,更好地发挥了自身人力资源优势。科学技术的推动使 21 世纪的工业化在复杂性、技术水平和难度上远甚于以前任何时期,随着先进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20 年以来信息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先进国家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步伐,导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大。德国21 世纪信息社会战略21 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首先是发达国家在围绕信息获取、信息控制和信息使用上进行着激烈的争夺战。这种对信息控制权的争夺,其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对领土、领空和领海的控制权的争夺。德国作为传统的世界技术大国,约生产出全世界

9、 10%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德国近年来(读者注:此书 2003 年 9 月第一版)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知识化,约 80%的投资用于研究密集的经济部门。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技术转让国,在世界高技术转让中,德国所占份额为 19.5%,超过日本的 19.3%和 13.1%,位居世界第一。德国自然资源匮乏,劳动力价格昂贵,是一个主要依赖工业出口的工业化国家,只有不断的提高国家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才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德国研究机构研究的着重点在于强调技术创新,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价值,鼓励现有的制造业发挥优势,而不是搞突破性创新。它看重于把事情做的更好而不是急于领头干

10、什么事。德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科学研究促进与资助机构在协调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对科技政策、重点规划、经费和协调工作等有决策权,但同各种科研机构不是领导关系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资助和其他促进措施,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和协调,以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控制在国家科技政策和重点规划范围内。德国工业的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企业的合同研究机构、工业合作研究协会以及遍布全国的技术学院。企业的合同研究机构是使学术知识同工业的特定应用研究项目联系起来的媒介。德国的高等技术学院源于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的工程师学校,它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与企业休戚与共的历史。快捷有

11、效的技术传播系统可使创新成果被急需的企业直接获得,使企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将德国变成一个主要依赖技术出口而较少依靠产品出口的“白领”工业化国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高技术企业很多都是小企业。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1995 年公布的资料,在所有高技术企业中,雇员少于 20人的约有 40356 家,占 70%;雇员少于 500 人约有 13194 家,占23%;500 人以上的仅有 3787 家,占 7%。中国虽然拥有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和较强的上游创新能力,但经济创新力却严重滞后,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的战略性重构,存在科研活动与技术创新脱节、科技开发与生产应用脱

12、节、基础研究与向生产力转化脱节等问题。技术转换能力是科学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科学管理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技术转换能力的现实化主要通过两种转化,即物化和人化过程来实现。物化是将科技要素物化于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中,使人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放大;人化是将科技要素物化于人的素质中,使人力资本含量提高。资本市场的发育迟缓使得风险投资机制难以形成,阻碍了高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一国要提高自身的科学转换能力,企业应该成为整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主体,这样科技成果才能迅速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使技术产品能够迅速实现其价值。技术市场不发达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

13、最主要因素。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科技活动和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效的配置科技资源。科技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即通过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的发展来实现。美国高效金融激励高增长战略美国的资本市场何以取得如此迅速的成长?除了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为资本市场发展构建了发展的框架外,主要得益于资产证券化和证券化技术的推进,即把各种资产变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的技术。该技术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聚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其市场成为美国仅次于联邦*债券的第二大市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未来的现金流转移给其他广大的投资者,初始权益人可以受到其资产市场未来的价值,这样可以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各个领域的融资,因此美国发明的资产证券化成为典型的、富有效率的“美国史融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