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92642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案例精读(经典)(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管理学案例精读管理学案例精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管理案例选择题管理案例选择题案例 1:M 公司在本国市场东山再起之谜M 公司是一个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多年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了辉煌 的战绩。然而,其在本国巨大市场的竞争中却逐渐处于劣势,近几年公司一直 靠着国际市场的巨大盈余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 局面,正如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所说:“M 公司国际形势看好,但在国内却有点 抬不起头来。 ”1994 年,公司的新总裁史密斯上任后,确立了“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国内 市场打翻身仗”的战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M 公司不仅走出了困境,而 且凭借其雄厚的竞争实力,战胜了其主要的竞争对手

2、,重新夺回了国内市场占 有率第一的宝座,市场占有率超过主要竞争对手两个百分点,达到了 36。M 公司能够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山再起,秘密何在?首先,大胆启用能人。史密斯上任伊始,决定对国内的运作机制进行彻底 改组,大胆启用人才,对以汤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精英委以重任。汤姆现年 44 岁,是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 MBA 毕业生、公司内公认的管理奇才,此前曾担任 南美分部的经理,任职期间该地区的销售额翻了一番,利润增加了 3 倍。回公 司本部任职时,得到了总裁史密斯的承诺:准许他从各国际分部选用任何他认 为合适的人作为副手,因而他启用了曾有多国工作经验,现任欧洲分部市场部 经理的韦伯,并以两人为主组

3、成了“国内市场抢救工作队” ,在以后的两年时间 里,在这一批精英的参与下,M 公司终于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内市场严重受挫的 经营状况。第二,提高工作效率。汤姆和韦伯针对企业效率低的问题,首先关闭了五 家低效的工 厂,同时重新规划了业务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到库存管理,从生产到运输的每 一个环节重新做了认真的部署,并砍去了一些多余的环节,仅此一项,就为顾 客从订货到收货节约了 14 的时间。另外,他们还加大投资,增加一些被忽视 的名牌产品,并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款新样。汤姆和同事们的 辛勤努力产生了显著的效益,据专家预测,公司的改革措施每年为公司节约了 近 6 亿美元的成本费用。第三,推出拳

4、头产品。拳头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本。M 公司 一直从事多 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清洁剂是公司的支柱产业,现在公司 13 以上的年收入 来自这类产品。从 1995 年起,公司看准了国际国内巨大的清洁剂市场潜力,研 制出了含有特殊成分的乙型清洁剂,该产品除保留了原有产品的优点外,增加 了使用范围广、清洁强度大等优点,不但可以用于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而且 还可以用于汽车、机械设备的清洗。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公司 抓住时机,不惜重金,大力宣传,使这种新型清洁剂的销售在国内外市场都卓2有成效。第四,加强科技开发,实行网络管理。新型清洁剂的成功开发凝聚了 M 公 司所有科研人员的辛勤劳

5、动。负责技术事务的化学博士道奇,个人拥有专利 50 多项,他和公司其他技术人员一道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攻关队伍,经过三年 多的努力,耗费近 1 亿美元,用以开发新型清洁剂。在研制过程中,他们还与 数所大学的专家合作,联合攻关,最终研制出了新产品,同时也使产品的性能 和质量有了科学的保证。在管理上,公司积极利用计算机这一一信息时代的工 具,建立了全公司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公司的物流,加强各经营 环节的联系和沟通,把销售、采购、分配、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统 筹计划,合理安排,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从 M 公司国内市场的复兴,可以看出:改革与发展、民主管理与科技开发 相

6、结合是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以下问题:1从 M 公司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和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可以推算出:( )A该国清洁剂市场属垄断竞争市场 B该国清洁剂市场属寡头垄断 市场C该国清洁剂市场属完全竞争市场 D缺乏更多资料,无法断定21995 年以前 M 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是: ( )A经营过程中的浪费多 B对用户的反应速度比较慢C主要产品缺乏竞争性 D以上几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3M 公司新产品开发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A新产品开发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B新产品开发必须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开发队伍C新产品开发不仅仅是产品的开发,同时也是产品市场的开发D新产

7、品开发必须有多年的科技积累4M 公司大胆启用能人,使企业在国内的经营出现了转机。案例说明公司 总裁在用人上采用的策略是:( )A从企业内部提拔人才,因此可以重用B选择有工作业绩的人才,所以能够担当重任C不能仅仅敢于选择能人,更主要的是重用他们D选好了人才,必须安排最合适的工作5M 公司采取“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打翻身仗”的战略是在具体 的环境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其中也包含了较大的风险,主要有:( )A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 B国内国际两面作战的风险C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D以上几种风险都一定程度地存在 6从案例中几位管理精英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够成功的最主要的条 件是:( )A汤姆是哈佛管理专

8、业的毕业生B他们受到了公司总裁的重任C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积极的进取精神D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3案例 2:K 公司经理的困惑国内 K 公司成立 1994 年 8 月,公司有正式职员 8 人,都以参股形式作为公 司的记名股东。公司注册资金 30 万美元,美籍华人陈先生出资额最大,为法人 代表,国内黄先生出资额第二,担任经理。K 公司成立伊始,其业务主要是代 理美国 S 公司的分析仪器,这就是负责 S 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推广并提供零配 件及售后服务。S 公司在美国同行中只是一个很小的仪器生产厂家, “但它毕竟 是正牌的美国产品,这一点对开拓中国市场很重要。 ”黄先生在构思 K 公司的未 来时经常这么想。

9、K 公司的人员以工科毕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为主,年龄大多在 30 岁左 右。凭着这批年富力强的创业者及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专业背景优势,K 公司代 理的 S 公司分析仪器在国内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用户。到 1994 年底,K 公司就已 向国内的制药厂、化工厂及大学实验室销出了几十套分析仪器,公司的营业额 突破了 600 万元。K 公司在中国市场代理 S 公司分析仪器的成功,危及了某些已进入中国市 场的国外著名大公司的利益,从而引起了这些大公司的警觉,它们开始考虑采 取相应措施。K 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威胁。 “与他们展开正面竞争,由于实 力不够,显然不可行。所以,只有在缝隙中求生存的同时,拓宽产品

10、线,为公 司创造新的生机。但愿能找到这种机会”黄先生已经意识到机遇对于 K 公 司的成功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机会终于来了,K 公司的合伙者们决定选择蔬菜水果保鲜技术。他们作出 这种选择的依据是,搞绿色食品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那么能够为绿色食品 中的新鲜、高档蔬菜水果提供保鲜的技术设备,也就一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在 发展价值。正是基于上述决定,所以当某美国商人为推广其设备来华,谈到用 ZN 型保 鲜机作为保鲜设备建造保鲜库时,K 公司的合作者们马上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 的机遇。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借助保鲜技术以便常年 供应某些高档食品与果蔬;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保鲜设备,通过对

11、其技术的 消化吸收,可以开发公司自己的高技术产品,从而实现真正的起飞。因此,各 项运作很快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1995 年下半年,K 公司的设备安装完毕后,就自己投资以每公斤 6 元的价 格,先后从某水果基地购进了 3 万多公斤高档优质水果,进行保鲜储存试验。 这种水果成功地储存了 5 个月 1996 年春节前后以每公斤近 20 元的价格在 G 市 陆续上市,但市场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老百姓不愿花这么高的价钱买这种看似 土豆的水果,而高档宾馆、饭店的用量非常有限且有自己的供应渠道。幸亏后 来开拓了 G 市邻近地区的巨大市场,才给 K 公司带来了生机,最后公司保鲜储 存后的绝大部分高档水果,都以每

12、公斤 10 多元的价格卖给了这些邻近地区的批 发商。结果,除去合理的损耗及人工、设备折旧等费用,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尽 管高档水果的销售未给 K 公司带来显著的利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保存这些水 果所使用的 ZN 型保鲜机,却为 K 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黄先生不无感慨4地说:“真没想到,它会有那么广的应用领域,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K 公 司引进的用于保存水果的 ZN 型保鲜机,与国内现有的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 显的优势,公司利用的自身技术力量,经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性能更 为优越的 XM 型保鲜机。1996 年下半年,K 公司与有关客户签订了第一套 XM 型保鲜机生产供货合同。

13、 借助于公司保鲜试验的现身说法,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广,使得客户 对公司设备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整个市场对食品与果蔬保鲜行业发 展前景一致看好,K 公司生产的保鲜设备很快就开始在国内市场打开销路,公 司的业绩直线上升,完全超出了 K 公司合伙者们的原先估计。K 公司的成功不仅吸引了国内同行企业的注意,也引起了美、英、法等国 同行大公司的关注。一些全球知名的国外生产厂家,陆续开始在国内投资办厂, 设立办事机构,试图瓜分中国保鲜设备应用市场。由于生产保鲜设备方面已占 了先机,所以,面对这一似乎一触即发的竞争大战,K 公司的合伙者们似乎并 不十分在意,他们采取了多角化的做法,与其他公司

14、合作将部分利润投向了其 他新项目的开发,只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此后,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壮大,相互之间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法产生了分 歧,不信任情绪开始滋生蔓延,合伙者们的创业激情逐渐消退。1997 年上半年, 当初的合伙者因为种种原因纷纷离开了 K 公司,他们所持的股份绝大部分都转 给了黄先生,黄先生也因此而成为 K 公司的法人代表。这些从 K 公司分离出去 的人员,陆续成立了一些小公司,采用从 K 公司学到的技术及销售手段,代理 外国公司的保鲜设备产品,也获得了不少供货合同,这对 K 公司的经营产生了 不小的压力。由于市场竞争,目前 K 公司所拥有保鲜设备市场份额,已从最高时的 90 以上降到了

15、 60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从 K 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 来看,员工数量也已从最多时的 100 余人降到了目前的 60 余人,公司的生产、 销售、财务等部门之间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要求黄先生亲自出面 协调,致使黄先生很难像创业时那样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公司的重要工作上去。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 1994 年创办的 K 公司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经济组织?( )A业主制 B合伙制 C有限责任公司 D两合公司2K 公司在决定进入保鲜设备生产领域时,主要出于以下何种考虑?( )A在代理 S 公司分析仪器上取得了成功,从而有实力开展多角化经营B通过引进设备、消化吸收,有可能自行

16、生产并开拓保鲜设备生产领域 C由于实力不足,决定回避在分析仪器领域与强大竞争者的正面冲突 D绿色食品符合经济发展大趋势,使得保鲜设备生产领域发展市场前景良好 3K 公司成立伊始,其业务主要是代理美国 S 公司的分析仪器,这就是负 责 S 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推广并提供零配件及售后服务。S 公司在美国同行中 只是一个很小的仪器生产厂家, “但它毕竟是正牌的美国产品,这一点对开拓中 国市场很重要。 ”根据这段话,可见黄先生对发展公司所作的设想,包含了以下 隐含假设:( )A中国人更加愿意购买外国的商品B国外的商品比国内的商品具有更高的质量C一国产品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其中每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5D把握短期商机要比把握长期商机更为重要4K 公司经过储存于 1996 年春节前后推出的高档优质水果,在 G 市销售 受阻,老百姓不愿花高价去买这种看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