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以《戊戌变法史事考》为例试述现存戊戌变法档案的特点及其功用1515、以、以《《戊戌变法史事考戊戌变法史事考》》为例试述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功用为例试述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功用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功用:1、有助于我们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原委,对先前研究进行补证修正了解历史上的真实状况例如:《戊戌变法史事考》中作者利用大量的谕旨史料来验证了光绪皇帝八月初一召见袁世凯事件中种种存疑的问题并对之进行补遗问题一:袁世凯提升有无慈禧太后批准?此时虽然没有直接的档案,但是茅海建提出(一)慈禧太后知道要召见袁世凯,因为七月二十六日徐致靖保袁折上,电报称:“着传之袁世凯,即行来京陛见军机处将该折呈交慈禧太后二)此时光绪一直住在圆明园清代《起居注》八月初一日记,“上诣乐寿堂慈禧皇太后前请安,奉皇太后早晚膳,还驾玉澜堂三)如果慈禧对袁世凯有恶意那么不会把北洋大臣的重任交给他正因以上几点,作者推断,袁世凯的晋升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批准问题二:袁世凯的升迁有无引起后党警觉?作者引用当时的密旨:“董福祥所部甘军分扎正定、定州一带,除何德彪所统六营移驻山海关,其余各部均由董督率领,认真操练,必成劲旅作者由上认为,一、荣禄没有造谣二、荣禄调兵是为了防止与俄国开战而并非为了制止袁世凯。
三、董军并未出动2、有助于我们了解戊戌变法的各种政策,比如政治上,提倡广开言路,鼓励军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曹和冗员,选拔人才在文教设立京师大学堂,奖励私办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选派学生出洋留学等以及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的上书情况以及他们对于戊戌变法的看法大多数为反对观点)《戊戌变法史事考》作者认为,在百日维新的上书中,出康有为等个别人的上书形成了政治决策外,其他人的上书不过交给相关衙门答复,但是这些文书也有其作用,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引用刘光第奏折:“皇上现在奋发有为,改图百度,裁官汰冗,节费练兵,改科举之文,下诏求文,令州县士民均得上书言事,民气大振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外省官员上书者甚少,上书者对西学都不甚了解3、有助于我们了解百日维新之内,清朝统治着对外观念的调整作者通过七月二十二日军机处《随手档》“发下墨笔致日本国国书底稿一件,”军机处记在使用大字顶格书写,可见是光绪皇帝亲拟光绪皇帝在文书中屡次提到“东方时局”,“东方大局”,想要与日本共同友好,这在以前的国书中不曾出现表明光绪皇帝想加强中日两国关系4、戊戌政变前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明清档案学明清档案学》》秦国经秦国经1 档案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
历史研究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证的学科,大量搜集、运用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科学方法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家傅斯年说:“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历史研究的困惑常常在于史料收集不全,研究工作无法展开或持续档案是在战争和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与其他一般史料或文献相比,档案在载体形式和记录内容上有原始性和直接性特点,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因此,档案是历史研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和证物历来的实践证明,历史研究不能只靠一些间接的材料,必须以可靠的资料,特别是以档案为依据, 才能准确地阐明历史事件, 科学地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档案,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那就是粮食啊! ”2 档案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确切依据历史研究需要可信的档案史料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后,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份量我国古代浩若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对战争及活动均有大量的、客观的记述,有的史籍整篇就是对人物、谋略、进攻防御、征战杀伐等的详细描绘商、周时期开始专设史官,负责记述历史、保管史籍,此举延续后世。
这些史籍及史官也被看做是我国早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者近代,特别是解放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工作体系,档案得以妥善保管,所有这些档案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了活动的真实过程,因而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家开始分批公开历史档案,正是由于这些珍贵档案的运用,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一批代表当代中国历史研究水平的重要著作3、只有档案才有可能描述真实的历史过程历史是不同政治集团武装斗争的历史,不同的利益需求决定了档案的存毁与保密因此,历史研究往往是局部的、具体的,研究者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可能无法讲述较为完整的历史过程, 对历史真相的认识注定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探索过程,研究工作客观地增加了对档案史料的依赖而随着档案的降、解密,大量珍贵档案史料会不断开放与公布,重要史实被“揭密”,人们才有可能获得一幅相对接近真实的历史画面,才有可能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的或者重新的认识《《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王丹王丹 《《黑河学刊黑河学刊》2010》2010年年1 1月月149149期期鉴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给史学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利益,具体有三点:史料笔记记述详尽,此其一也。
给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此其二也为人物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此其三也诚然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给史学工作者带来的好处当然不只这三点,还有不少优点,在这里不多复述然而,尽管史料笔记在历史研究中有着诸多优点并起着很大的作用,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史料笔记也有其自己的缺点,我们知道史料笔记是当时人所记载的随笔,这就难免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控制以及当事人自己思想的束缚,在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中有可能删除或者有所保留虽然史料笔记也存在着自己的不足,但是无论怎么说我们都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所在,因为它的确给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带来了不少好处,对于这些我们应是给予肯定的《《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之四张之洞与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之四张之洞与 >、、 >————兼论兼论张之洞与黄遵宪的关系张之洞与黄遵宪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中华文史论丛,20112011年年0202期,作者茅海期,作者茅海建建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的大量电报、书信揭示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内幕,展示了许多以往不清楚的细节,并由此引发关于“百日维新”命运的思考本文还集中地考察了张之洞与黄遵宪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黄遵宪政治地位的盛衰与张之洞甚有关联。
康有为及其一派似在政治上相当孤立,清政府中好像没有什么人,尤其是高官会全力支持他们, 仅仅只是一个黄遵宪显然是不够的且黄在政变后还向张特别表明其非为康党康有为的敌人,似乎不仅仅是慈禧太后及其极端保守派;在本次事件中多次出场的张之洞、汪康年、孙家鼐梁鼎芬、钱恂、陈庆年、汪大燮、黄绍箕、陈三立……以及出场次数最少的章太炎,都是主张改革而不是反对改革的,但都对康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由此观察和思考, “百日维新”的命运还真不太妙茅海建著(茅海建著《《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戊戌变法的另面》》将由上海古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籍出版社出版其一,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他们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看法,对变法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体制内的改革,须得到体制内主要政治派系的参加或支持,方有可能得以成功当人们从“张之洞档案”中看到张之洞集团以及当时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其二,以往的戊戌变法史研究,经常以康有为、梁启超的说法为中心;而“张之洞档案”中这批出自康、梁之外的材料,可以让研究者站在康、梁之外的立场,来看待这次改革运动。
杨天石教授指出:“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凡进步人物说的话都可信;凡反面人物说的话都不可信”,“在戊戌政变史的研究和阐述上,我们被康、梁牵着鼻子走的时间已经够长的了.”由此,易于察看到康、梁一派在戊戌变法中所犯的错误其三,由于这批材料数量较多,准确度较高,许多属当时的高层秘密,可以细化以往模糊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历史关键时刻的一些关键内容这有助于我们重建戊戌变法的史实,在准确的史实上展开分析,以能较为客观地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