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536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伤寒论太阳病概论12注意方后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鹰飞天(986679928) 10:33:45再以桂枝汤而论,其加减方和衍化方就有: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及桂枝新加方、小建中汤等。这一加一减,有时是为了加强其解表的作用,有时是为了照顾其兼症,更有时使方剂的作用全盘变了。鹰飞天(986679928) 10:34:59更有意义的是,有的方,药味完全相同,只是用量稍有不同,作用就变了,方名也变了。例如桂枝汤和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的药物完全相同,而桂枝汤的作用是调和荣卫、解肌发汗,重用桂枝就平肾邪降奔豚,重

2、用芍药就破阴结,治腹痛。又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药物也完全相同,前者治误下后脉促胸满兼阳虚恶寒者,而后者桂枝和附子的用量都稍重一些,就祛风湿治身烦痛。这说明药物的加减,甚至用量的加减,也有不少学问,大有学头。鹰飞天(986679928) 10:38:03(桂枝加桂汤【来源】 伤寒论 。【组成】桂枝 15 克(去皮) 芍药 9 克 生姜 9 克(切) 甘草 6克(炙) 大枣 3 枚(擘)【用法】以水 700 毫升,煮取 300 毫升,去滓,温服 100毫升。【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主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下面再谈谈方

3、后注,方后注,读者往往忽略过去,其实有好多问题-如用药目的及病理特点等,都可以在方后注中得到启发。例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后注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 “初服微烦”好像药不对症,但复服“汗出便愈”说明初服之烦,是将要汗解的先兆。这就是“烦乃有汗而解”的道理。这在临床中能使思想有所准备,不至于见到病人服药后发烦而引起怀疑。另一方面,“汗出便解“不但是“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等解了,连初服的微烦也解了。又因“初服微烦”可知服药之前,可能连微烦也没有,这又说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一系列症状,只有“小便不利” 、 “渴”和“往来寒热”等水饮内结的特点是主症,而“心烦”

4、一症,则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鹰飞天(986679928) 10:40:04又如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云:“其脉即出者愈”这和服白通加猪胆汁汤的“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是不同的。从一是“脉暴出者死, ”一是“即出者愈两相对照,可知二症虽然都是阳气即将脱散或即将澌灭的病危重症,但是通脉四逆汤症的关键,在于寒邪内闭,迫使脉道不通。服通脉四逆汤后“脉即出”说明是寒邪已开,脉道即时通畅,阳已返舍。而白通加猪胆汤,已无阳可格,生机即将澌灭,服汤后只有脉搏微微续出,才是生机未漓。如果脉暴出,便是反常现象,这叫做“回光返照”是必死之症。这就说明:白通汤症比通脉四逆汤症更为严重,临床必须注意。鹰飞天(986679

5、928) 10:43:24(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处方】 葱白 4 茎 干姜 3 克 附子 10 克(生)人尿 15 毫升 猪胆汁 3 毫升【功能主治】 治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 600 毫升,煮取 200 毫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鹰飞天(986679928) 10:45:32(【方名】通脉四逆汤【出处】 伤寒论【分类】温里剂-回阳救逆【组成】附子(20 克)干姜(9-12 克)炙甘草(6 克)【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6、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禁忌】斟酌。【方解】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化裁】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7、,加猪胆汁半合(5ml) ,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 9 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 克;呕者,加生姜 6 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 3 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6 克。 )鹰飞天(986679928) 10:48:53又如茵陈蒿汤方后注云:“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可知茵陈蒿汤症,常兼有腹满这一症状。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这可见本方的目的,是化水饮,利小便,而不是发汗,这就可以对于注家们“去桂” 、 “去芍”的争论有一个初步的分析和看法。鹰飞天(986679928) 10:50:3

8、4(茵陈蒿汤:来源:伤寒论 。药物:茵陈蒿六两(12 克) 栀子十四枚(9 克)大黄二两(9 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泄热,利湿,退黄。适应症: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编辑本段方义本方是主治湿热发黄的一张卓效方剂。茵陈苦平微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它与苦寒泻火、通利小便的栀子同用,则能直导肝胆湿热出小便外泄。大黄苦寒泄热,荡涤胃肠,不但能协助茵陈、山栀以泄郁热,并能通大便以泻结实。三药都是苦寒泄利之品,所以主治身热、便秘的阳

9、黄热症。“茵陈附子干姜汤”(医方集解),是本方去山栀、大黄,加附子(36 克)、干姜(6 克)而成。它是主治阴黄的一张方剂。所谓阴黄,是指身目黄色如烟熏、身寒体重、胸痞腹胀、口淡便溏的症候。这种症候,多为脾土虚寒、中阳不运,它与阳黄胃肠热者截然不同。所以其治疗只宜温脾运中,方中附子、干姜即是为此而设。茵陈虽微有苦寒,但得姜、附之温,则专治黄疸而无苦寒伤脾之弊。在临床上阴黄远比阳黄难治,如其日久不愈,则易引起大腹水肿,以致不治。这一点不可不知。“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是由栀子、黄柏、甘草三味所组成。主治身黄发热、腹不胀满、二便自调的病症。方中不用大黄,是因为大便自调,而无里实可下。黄柏清利湿热

10、的功能甚强,现与清热退黄的栀子同用,则相得益彰,利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一药,不但能解毒泻火,并有利于利小便。可见此方利小便的作用较茵陈蒿汤为强。【方论】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实验研究】对中毒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 山西医药杂志1975(3):7993,四氯化炭中毒性肝损伤的大白鼠,在接受茵陈蒿汤治疗后,肝脏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变与坏死,均有程度不等的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这就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与治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的基础。 )鹰飞天(986679928) 10:55:12今天贴到这里。明天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