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2057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 1、 “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 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 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 条件之下, “我应该做什么” ,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2、 “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 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认为 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

2、理性存在者。3、 “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 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 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 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 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 律。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 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 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条“绝对命令”

3、 ,常 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 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 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 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 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 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 ;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

4、自由” 、 “灵魂不灭” 、 “上帝存在” 。 “意志自由”可以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灵魂不灭”可以让人一生充满希望与并不绝 望,而“上帝存在”可以让人感受到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时刻起到裁判、奖惩 的作用,让人相信“因果报应” ,让人一生有所敬畏,不敢恣意妄为。 这便可以说是“神” 存在的最大意义了。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 “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 2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 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 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条

5、件之下, “我应该做什么” ,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 会影响宾语的内容。2、 “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 目的。 ” 2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 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 在者。3、 “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 2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 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 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

6、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 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 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 3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发展轨迹表明:人自从摆脱了中世纪无主体的局面之后,自主 性、独立性得到开启,并日益凸显。边沁等代表的效果论反映了人可以利用主体自身的力 量,致力于福利(物质利益)的谋求。而康德的动机论则反映了人的主体性更应该超脱物 质层面,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绝对命令”正是奏起了主体性的 最强音。 “绝对命令”尽管以定言判断出现,反映道德规律。但是,康德致力于将其转化为 内心的信念生成机制,以激发主体的道德情感,捍卫道德的纯洁性。因此,尽管他对“准 则”和“法则”作出区分,然而却只能停留在词义上。在实际的行为中,两者的区别则为 道德信念的强化而弱化。结果, “不能说谎”的可普遍化,使他也只能把朋友推向恶人的魔 爪。这也是他无法弥合的理论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