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0515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 年)2010-08-16 16:33:00 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前言 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一)国际环境(二)国内环境(三)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总体思路与目标二、总体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三、产业发展重点三、产业发展重点(一)现代服务业(二)先进制造业(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四)优势传统产业(五)现代农业四、产业空间布局四、产业空间布局(一)总体空间布局(二)重点产业布局(三)重大项目和基地布局五、保障措施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二)构建统一

2、开放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三)构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体系(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合作平台(五)加强组织落实附表一: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有关定量目标附表二: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530”产业体系附图一:珠三角产业总体布局图附图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产业定位示意图附图三:珠三角各市产业定位示意图前前 言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重大调整。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既面临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也面临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自主

3、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的有利条件,以及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不断推进、世界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等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既是珠三角优势互补、凝聚合力、率先转型、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发挥珠三角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我省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发改地区200929 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定位是: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高地,打造若干

4、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规划纲要要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珠三角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率先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 号)明确提出了建设“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构想,要求珠三角各市

5、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要求,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重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把珠三角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全省、辐射华南的现代产业示范区。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和实施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范围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 9 市为主体,辐射环珠三角,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 2020 年。本规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规划纲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

6、08-2020 年)的决定(粤发200910 号)及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粤府办200938 号)等。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一)国际环境。(一)国际环境。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平衡增长模式,使出口导向型国家稳定出口难度明显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反思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新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作出跨越国际金融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

7、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其研发、投资、贸易、生产、服务、融资、人才等经济活动,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出现新变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业知识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对珠三角参与全球竞争和世界产业分工产生重大影响。珠三角要实现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变过去主要靠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老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国内环境。(二)国内环境。改革开放 3

8、0 多年,我国整体经济及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与此同时,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继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我国正逐步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呈现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9、珠三角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以聚集区域内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三)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过去三十年,珠三角坚持改革开放,快速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珠三角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正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配套体系逐渐完善,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

10、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珠三角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珠三角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两走廊、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珠江口西岸的优势传统产业走廊,以及各具特色的装备、汽车、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基地,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市制造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0%.服务业总体呈现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多点集聚发展态势,两个核心城市服务业产值占珠三角的 60%.现代农业总体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广州、肇庆、佛山、江门、惠州等地农业产值占珠三角的 85%以上。三次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竞合关系逐步确立,初步形成了广佛肇、

11、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目前,珠三角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一是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争资源抢项目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二是产业布局比较分散,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协同效应不强,整体竞争力不高。三是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四是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能力不强,技术和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五是污染比较严重,环境约束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总体上,珠三角仍面临着由行政区划经济向基于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转变的艰巨任务。二、总体思

12、路与目标二、总体思路与目标推进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打破行政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集约发展,构建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补互促,空间集聚、布局优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提高珠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端发展,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及现代农业为基础,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全球

13、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带动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二)基本原则。(二)基本原则。重点带动原则。坚持以“点”带“面”,明确核心城市和三大经济圈产业发展定位,突出抓好核心城市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形成核心突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区域产业加快发展。融合发展原则。坚持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加强产业横向错位融合、纵向分工协作,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与非农产业相融合,推进珠三角与港澳地区产业相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统筹兼顾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统筹协调城市与城

14、市、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原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破除行政和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为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三)主要目标。(三)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 2012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27%;到2015 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 55%以上和

15、 28%以上;到 2020 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 60%以上和 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分工合理:产业分工合理: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围绕大企业、大项目的上下游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区域布局协调:区域布局协调:形成各市、各经济圈之间产业整体融合、错位关联、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共生共荣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资源配置高效:资源配置高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实现无障碍流动,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到 2012 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55 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

16、的 GDP 产出达到 4.75 亿元/平方公里;到 2015 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65 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 GDP 产出达到 5.6 亿元/平方公里;到 2020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 100 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 GDP 产出提高到6.6 亿元/平方公里。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确立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从“参与全球分工”到“整合全球资源”的转变。生态环境优化:能耗水平显著下降,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 2012 年,万元 GDP 能耗下降为 0.63 吨标准煤;到 2015 年,万元 GDP 能耗下降到 0.6 吨标准煤以下;到 2020 年,万元 GDP 能耗下降到 0.57 吨标准煤以下。区域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具体见附表一。三、产业发展重点三、产业发展重点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优先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