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92048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株洲市旅游株洲市旅游发发展展总总体体规规划划(2525 年)年)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总则规划总则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株洲市市域范围,包括株洲市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云龙五区及其下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 ,共有 140个乡镇,2225 个行政村。市域总面积 112622,其中市区面积 5352。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时限规划时限一、近期:一、近期:2011201120152015 年(开发建设期)年(开发建设期)着重开发具有启动和引导功能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对整个株洲市旅游业发展能起到启动和辐射作用的炎帝陵、云峰湖、神农城等重点旅游项目,以此作为株洲

2、旅游业的骨干脉络,初步形成株洲旅游特色。 二、中期:二、中期:2016201620202020 年(发展开拓期)年(发展开拓期)着重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配套旅游产品等各建设项目,应在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与重点项目、形成精品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储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品序列,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初见成效。 三、远期:三、远期:2021202120252025 年(整合提升期)年(整合提升期)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动,对旅游产业结构体系进行整合、提升,逐步提高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比重,提质增效,增强各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一

3、、法律法规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1994;风景名胜区条例 ,国务院,200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1998;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 号) ,国务院,2009;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建设部,1993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林业部,1994;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

4、国家旅游局,1999;湖南省旅游条例,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二、国家标准二、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林业部,199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08-1999),建设部,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199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199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技术

5、监督局,199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修订本)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实施细则 ,国家旅游局,2003;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 (GB/T14308-20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8973-20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三、相关规划及文件三、相关规划及文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2008-2020 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湖南省人民政府,2

6、003;“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2008-2020 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32008;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旅游局,2006;株洲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旅游升温战实施方案,株洲市人民政府,2010;株洲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株洲市旅游局,2006。四、统计资料和数据四、统计资料和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湖南省统计年鉴 ;株洲市统计年

7、鉴 。第四节第四节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手段、规范调控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实现资源、资本与创新“三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株洲市的经济建设成就、市场区位优势与资源环境优势,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产业互动原则三、产业互动原则充分发挥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强大带动力、对提升城市和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和区域“名片”

8、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重与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强调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与其它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综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工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互动互促的旅游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品牌运作原则四、品牌运作原则充分认识株洲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性质和特点,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创新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4五、区域协作原则五、区域协作原则建立以城市(镇)为中心、分工协作的区域旅游协作区,促进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县流动;从跨市区层面,积极推动长株潭地区以及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综合效益最大化。第二章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的背

9、景与现状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第一节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一、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一、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一)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迅速崛起,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最高的经济产业之一。全球国际旅游人数从 1950 年的2528.2 万增长到 2008 年 9.27 亿人次,年均增长 6.41%;国际旅游收入则从 21亿美元增长到 9000 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 1

10、1.01%。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 1992 年起,旅游业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不论从它的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和纳税方面,还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重大贡献方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性的旅游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据估计,到 2020 年,全球仅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 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 2 万亿美元。旅游业作为世界支柱产业是当之无愧的。(二)世界旅游重心东移世界旅游重心东移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国际旅游业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

11、并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世界旅游业的区域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21 世纪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更是“亚太世纪” 。这一变化趋势,形成了我国国际旅游的黄金时机。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势必为湖南带来大量的客源,加速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共同发展的影响下,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区域性集团竞争将愈演愈烈,旅游的区域协作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些变化趋势,将对未来株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5二、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二、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一)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我国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势头强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

12、合理调整,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带薪假日及双休制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已被各地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龙头产业。我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快速增长,其中,2008 年来华旅游入境游客达 1.30 亿人次,是 1978 年(180.92 万人次)的 71.85倍,年均增长 23.8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408.43 亿美元,是 1978 年(2.63 亿美元)的 155.30 倍,年均增长 28.69%。2008 年国内旅游

13、人数 17.12 亿人次,是 1985 年(2.4 亿人次)7.13 倍,年均增长 8.92%;国内旅游收入 8749.30 亿元人民币,是 1985 年(80 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 22.64%。2008 年旅游业总收入 1.16 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 GDP 的 3.69%。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二)刺激旅游消费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二)刺激旅游消费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旅游业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多层次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

14、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旅游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主要是客源市场竞争问题。我国正处于未来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漩涡中心亚太地区的前沿,将面临着许多周边国家如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强劲对手与我国争夺欧美及中东等远距离客源,以及欧美旅游业发达地区与我国争夺周边国家的国际

15、客源的双重竞争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湖南旅游业将面对国际国内双重市场的竞争。尽快树立全球竞争意识,积极寻求区域协作伙伴,增强竞争实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的微观背景旅游业发展的微观背景6一、湖南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湖南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现状(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湖南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接江西,西连贵州、四川、重庆,南与广东、广西为临,北同湖北接壤,位于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境内京广、枝柳、浙赣、湘黔、湘桂、长石等铁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又有洞庭湖沟通长江,水运通江达海,是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区位

16、提高了湖南的可进入性。2008 年末,全省总面积 21.1875 万 km2,总人口 6845.2 万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湖南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不仅有先进的种植业,而且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林业和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 “十五”期间,湖南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并将工业化置于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促进湖南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发展,加快湖南逐步从工业“弱省”迈向工业“强省”转变。(二)旅游业发展现状(二)旅游业发展现状湖南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地带,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孕育了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山水风光以及瑰丽的名胜古迹遍布三湘四水,既拥有世界奇观的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又具有我国五大名山之一的衡山,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