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1150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199704 【原刊页号】49-55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李英哲/卢卓群 【复印期号】199711 【标 题】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 【正 文】(美 李英哲 卢卓群)收稿日期:1997 年元月 13 日提 要 汉语连词从产生到现代的定型形式,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发 展过程。其发展方式是:同义共 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体现出发展的特点是:一、兼职者分担 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 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本文分 别举例讨论。关键词 汉语 连词 发展 特点

2、 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 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 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 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 词发展而来。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连词 (主要是双音节的),上古时也有,但不多。到近代多起来,并形成一个复音 连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更显示 出共存与竞争(据王士元竞争变化理论)的现象,最后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连词 的定型形式。在产生连词的上古 时期,就有一些连词搭配组合使用。连词搭配组合使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近代。 现代汉语中的连词组合形式多产 生

3、于近代后期的明清时期。本文是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上,讨论连词从“诞生” 到现代汉语中的定型这段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特点。正是有了这些发展特点,才使得连词有了当今使 用的定型词儿和结构格式。这些 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 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上古早期,连词很少,只有“以、而、且、则、乃、惟、其”等十几个, 到春秋战国时期,连词渐渐多起 来,一词兼数职也逐渐分工,用法开始固定化。中古以后,职务的分化与分担 甚为明显。经过近代汉语的职务消长演化,连词分工精细,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运用的连词。拿“以”作为例子试加说明

4、。“以”由动词发展成为介词、连词、代词,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它 的虚化(1),动词“以”开始消 失。这里讨论连词“以”的用法由多职能逐渐分化的历史演变状况。连词“以”至少有 6 项职务:它们是(一)并列连词,(二)条件连词, (三)因果连词,(四)转折连 词,(五)目的连词,(六)修饰连词。经过中古和近代的发展,有 5 项职务 由其他连词分担,只有目的连词 保留到现代汉语中了。下面分 6 项讨论。其一,“以”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并且、而”。如:(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敬忠以劝:严肃、忠实 和互相勉励。(2)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韩非子难一)战以败之:作战 并且打

5、败了它。中古以后,表示并列关系常用连词“与、和”;“以”作为并列连词,明 显地逐渐减少。其二,“以”充当条件连词,往往承接条件或原因,以引出结果,相当于 “才、才能”。如:(3)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各种工匠身在作坊才能完 成他们的工作。(4)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史记秦本记)以和:才能和解。 上古常用的条件连词是“惟、其惟、其”等。如:(5)惟明,克允。(尚书舜典)只有明察案情,才能处理恰当。(6)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义民,若有功。(尚书召诰 )只有王不与小民一起纵 欲而违背法度,并且取于用刑杀的手段治理民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7)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

6、召诰)王只有以德行事,才能 求得天命长久。上古时,已有“惟”类连词与之并用,而且力量比它强大,也比较活跃。 大约在中古以后“以”的这项职 务就免除了。在近代汉语中看不到这一用法了。其三,“以”“充当因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的后一分句,相当于“因此、 所以、以至于”。如:(8)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以死:以至于死。 有时用“以”于前一分句,当“因为”讲,如:(9)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史记秦本记)我因为没 有采纳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 所以使你们三位蒙受耻辱。“以”作“因为”用很少;用作“因此、所以”义时,上古多用“故”, 还有“以故、是故、是以、故此、因是、因而”等。中

7、古以后“以”所用渐少,在近代,逐渐为其他连词所代 替。其四,“以”充当转折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前一分句,含有让步 的意味。如;(10)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左传文公 十七年)虽然陈、蔡两国紧 紧地挨着楚国,然而对晋国不敢三心二意,是由于我国的缘故。也有把“以”用作“但是、却”的,这种“以”多用于后一分句。如:(11)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论)“以”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上古多用“虽、虽则、虽使、虽或”,近 代出现“虽然”。用于转折句后 一分句表“然而、但是”义的,上古有“则、而、然、之、然则、然而、且、 可”等。中古以后至近代出现“ 但

8、、却、可是、但是、不过”等,它们分别分担了“以”充当转折连词的职务, 在近代汉语中已见不到“以” 作转折连词的用法了。其五,“以”充当目的连词,也有承接作用,相当于虚化了的“去、来” 义。如:(12)使师崇、子孔帅师以伐舒。(国语楚语上)派师崇、子孔率 部队去讨伐群舒。有时可直接译成“为了”。如:(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因 此写了这篇文章,为了等那观察 民间情况的人得到它。“以”的这种用法,保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常用来连接目的分句,例 见毛泽东选集。其六,“以”充当修饰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可理解为虚化了的 “来,去”和“地”。如:(14)樊哙侧其盾以撞

9、。(史记项羽本纪)樊哙侧过他的盾牌来撞 击卫士。(15)木欣欣以向荣。(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树木蓬勃地长势旺盛。 前例“以”连接动作行为的方式,后例“以”连接修饰的一种状态。这种 用法在中古以后的对偶句中偶尔 可见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上面所述,连词“以”的基本情况是,在上古有 6 项职务。中古以后,在 近代汉语中,它的职务多在消失 ,不断地分给其他连词担任。在现代汉语中,仅留下目的连词的部分用法,且 只见于书面;“以”在现代汉语 中作并列连词只是古代用法的历史残迹。“以”的基本职务发展到现代汉语, 被确定为介词。“以”字用法的 发展,表明连词的职务由兼任到分工,其用法逐渐单一,明确。再举一

10、个“为”的例子。“为”由动词发展为介词、连词、语气词。其连 词职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并列连词,(二)承接连词,(三)假设连词。下面讨论连词“为”职务 的演化。其一,“为”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与”。如:(16)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经大雅桑柔)民众到了不安分 的时候,就会做盗贼和土匪。在上古,与并列连词“为”同义共存的有“矧、惟、曰、越爱、于、之、 有、以、以及、与、既、及、若 、如、而、乃、并、共”等,在同义竞争中,中古以后,并列连词“为”的这 一职务逐渐消失。其二,“为”充当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便”。如:(17)其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国语晋语一)过分高

11、洁必然糊涂。高洁就容易受辱, 糊涂不知道避难。承接连词“为”的同义连词上古时有众多的数量:“丕、丕乃、丕则、否、 便、乃、仍、若、然、然而、 焉、焉乃、安、越、越其、曰、唯、乎、于、于时、于是、于是乎、于是乃、 已攸、亦、其、斯、是、遂、则 、则安”等,似有吞掉“为”的承接连词职务之势。到中古,承接连词“为” 的用法消失。其三,“为”充当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如:(18)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之。(韩非子内储说下)上古时,假设连词甚多,除“为”外,还有“尚、则、之、但、但若、当、 当使、常使、当试、当若、乃 、然、而、如、如使、如欲、如或、若、若其、其使、若以、使、适、适使、 试、

12、设、设如、及、今、今其、 今且、今使、假、假使、假之、假如、亦、抑、壹、因、虽、虽无、唯毋、必、 苟、苟为、苟使、果、或、欲 、有、有如、以、乡者、向者、向使、令、”等等(2),假设连词“为”就有很 多同义连词纷纷要求分担它的 职务。到中古,势单力薄的假设连词“为”的这一职务就被其他连词分担了。以上两例可看到,上古时一个词儿身兼多职,有的一个职务又兼有多种意 义,中古以后发生变化,近代汉 语变化尤其大,变化的方式是同义竞争与同义替代,变化的结果是“职务分担” ,由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变成多 个词。兼职分工以后,各词各司其职,有的不担任连词职务了,如“为”。这 样,词的职务与词的自身都明确 化,精密

13、化了,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过程。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连词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成组成 批的同义连词,经过一次又一次 的“竞争”,同义连词在竞争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定型,最后成为现代汉语使用 的连词。这种成组同义连词的出 现,多集中在上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的宋元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是连词同 义共存与同义竞争的典型时期。下面举两例以作说明。例如,“或者”义的选择连词,春秋时出现了“若、如、一”等,战国时 出现了“壹、或”等。东汉出现 了“或者”。在历史的竞争中,“或、或者”取胜,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代表性 选择连词。当“或者”讲的“如、若、一”在上古时期十分活跃。如:(19)

14、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左传昭公十七年)恐怕会在丙子日 或者壬午日发生火灾吧!(20)国之守龟,其何事否人?一藏一否,其维能常之?(左传昭公五 年)一藏一否:或吉或凶。 (21)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 或者隐藏。壹阳:或者出现。 战国时期出现了“或”如:(22)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 相及也?(荀子修身)这里的“或”一般被认为发展成为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了,表示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情形,只能是其中的一 种。我认为,可看作是选择连词的萌芽。再早一点,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它还 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同时 或交替发生,相当于“又、有时、有

15、的时候”。如:(23)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经确定了 监酒官,又以史官佐辅。监,监 酒官,负责纠察的官吏。宴会中设有史官,以备记下酒醉胡闹的故事。连词“或”由副词发展而来,到汉代得到社会的确认。如:(24)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史记封禅书)那神或者一年都 不来,或者一年来好多次。在西汉,这一用例中,似乎还可看到副词“或”的痕迹,到东汉,情况就 不同了。如:(25)圣人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 (汉王充论衡知实)任术用 数,或善商而巧意:掌握了方法规律,或者善于商讨并且深入思考。“或”用作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中古继承下来,如:(26)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搜 神记卷一)连词“或”在近代汉语中沿习下来,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而其 他单音节同义连词“如、若、一 ”之类则在竞争中被淘汰。双音节选择连词“或者”,最早见于东汉。如:(27)令单于自疏,不亲边吏;或者设为反间,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 使得归曲而直责。(汉书 匈奴传下)“或者”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副词,表示不肯定,相当于“也许、大概”, 隐含着“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拿不定把握”的意思,这一隐含的意思到东汉才被显示出来,成为选择连词。 而在战国时期萌生的选择连词“ 或”成为“或者”发展的语义内因。“或者”出现后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汉语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