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1040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丰县京庄初级中学 邓杰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当写到某一事件的紧要处时,往往突然停住,出现了“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的字样,读者看到这里,就会产生急于想知道事情结果的心理,这就是求果心理。一、求果心理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的精神需要,这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同前者两类又有所不同的需要,不妨称之为“求果心理” 。求果心理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是人为了知道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欲求。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欲求一般表现为学生追求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而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容易忽略,只想知其然而不想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问题“999 的平方等于多少?”,学生会产生

2、“问题的结果是什么呢?”这种求果心理,由此产生了大家认真运算的气氛,当有人说出答案后,这种气氛随着求果心理的满足很快消失。求果心理和求知欲虽然都是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同属对事物的探求倾向,但他们是由区别的。人的求知欲的产生有“出现逐步加深强烈”这样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但是强烈的求知欲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不容易消失,在求知欲驱使下的人经常表现为坚持不懈的探求知识,不光要得到知识得最后结果,而且要弄清知识得来龙去脉,而求果心理则很容易产生,产生后又很容易消失,在求果心理驱使下的人只追求知识得最后结果,对知识得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不感兴趣。在数学教学方面,只有求果心理的学生,解题时只要得到答案就满足

3、了,他们往往忽略解题过程。求果心理同人们平常说的好奇心理也是有区别的,尽管他们都容易产生,在其驱使下都会发生探求事物的短暂行为,但好奇心理表现为人们要求弄清事物的全部过程,而求果心理则表现为人们只追求事物的结果。二、应用在数学学习中,优秀学生通常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成绩较差的学生求知欲不强,求果心理则显得较为强烈。求果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教学中把握适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节奏,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激发求知欲。1、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尽量运用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求果心理,使之集中精力,主动求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初中几何“经过三点的

4、圆”这节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一个圆”的方法。这节课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出示一块铁轮碎片,告诉学生,这是某机器的圆形铁轮碎片,要制造一个同样大小的铁轮,必须确定碎片的圆心和半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引入马上启发了学生的求果心理,他们个个积极思维,人人都想早点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再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启发,就容易找到“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方法。教学中要一下子激发起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是困难的,而引发全体学生的求果心理比较容易,教师应注意经常引发他们的求果心理。2、知识的传授部分学生在学习新的公式、定理时,受求果心理的驱使,常常会这么想:记住所学知

5、识得结论算了,何必花力气去探究、推导呢!这部分学生看到有关定理、公式的结论就满足了,再也无心去探索那“繁冗”的推导、证明,这种心理非常有害,教学中应防止它的出现。第一,积极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变被动的讲解为主动的探究, 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避免学生由于求果心理得到满足而不愿再作思考,例如代数中的乘法公式、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函数的性质等都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归纳的基础上探索获得。第二,有些定理的讲解,需要让学生先理解内容后证明。学生知道了定理的内容,求果心理已得到满足,这时要使全体学生继续集中注意力探究定理的证明依据、方法,重新激发他们新的求果心理。如学习几何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

6、四边形对边相等” ,在学生理解定理后,为激发起学生新的求果心理,教师可以创设问题:如图,要证明AB=CD,AD=BC,常用的方法是什么?这时学生马上产生新的求果心理,在学生回答“只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后,教师再追问学生:“怎样才能使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呢?”这时学生又会继续产生求果心理。3、例题的分析有些例题对学困生来说难度较大,他们看不到这类例题要达到什么目的,产生不了求果心理,因此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例题认真分析,让每位学生都明白题目要得到什么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果心理。如:已知方程 x x2 2-2x-1=0-2x-1=0,不解方

7、程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是原方程各根的立方。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可以先使学生知道:若设 x x2 2- -2x-1=02x-1=0 的根是 x x1 1 、x x2 2,则所求的一元二次方程就是 y y2 2- -(x x1 13 3 +x+x2 23 3)y+y+ x x1 13 3 x x2 23 3=0,这时学生有了目标,激起了探求“x x1 13 3 +x+x2 23 3” 、 “x“x1 13 3 x x2 23 3”的求果心理。分析例题时,明确所求目标,激发学生的求果心理可以降低题目的难度,消除学生解题的心理障碍。4、练习的设计求果心理一旦满足,会给人带来无比的欣慰,并且成为追

8、求下一个目标的动力。教学中应让全体学生的求果心理都得到满足。一个新的内容学习过后,一般要进行巩固性,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ADCB就要尽量考虑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求果心理。要做到这一点,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练习题的难度,但这样又会挫伤求知欲强的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设计练习题时可分为几步走。第一步,刚学习完新内容时,设计一组简单练习题,目的是巩固刚学的知识,满足全体学生的求果心理;第二步,在第一步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加深难度,目的是趁学生的求果心理刚满足,学习积极性还高涨时,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综合解题能力,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第三步的练习。这样做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

9、习积极性,久而久之,能增强全体学生的求知欲。5、习题的讲评例如,学生刚做完习题马上组织学生互评互讲,或者刚检测完所学内容,这时的评讲,学生由于都思考过了有关内容,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求果心理都表现得比较强烈,在这时候,教师最好把正确答案先告诉学生,再指出其间存在的问题,否则学生受着强烈的求果心理的煎熬,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讲;此时不必担心他们因为知道了答案而对教师或同学的评讲失去兴趣,因为他们刚动过脑筋,解题的思考过程还有印象,当知道了正确答案后,又会产生“我错在什么地方?” “老师和同学是怎样解答的?”这种新的求果心理,因而能集中注意力倾听师生的讲评。数学课上不断地激起学生的求果心理,能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紧张、活泼的课堂气氛,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