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0838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5.2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永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县国土资源局(2009 年 5 月 26 日)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县由于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呈长期高发势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体现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一、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我县地处丘陵山区,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之一。全县地质灾害类别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危害性重、防治难度大。截止 200

2、8 年底,全县已发生地质灾害 533 起,共因灾死亡 38 人,失踪 1 人,受伤 17 人,损毁房屋 600 余间,直接经济损失 5.8 亿元。据今年 4 月份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资料统计,全县现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 196 处,其中滑坡 162 处、崩塌 1 处、采空塌陷 23 处、泥石流 10 处,严重威胁 3318 户 13266 人,11213 间房,潜在经济损失 1.68 亿元,这些地质灾害已经给我县社会和经济发2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二、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3、”的原则,切实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灾责任制,从县政府到各乡镇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健全了县、乡(镇) 、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各乡镇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把预防、监测工作一抓到底。二是完善制度,严防死守各隐患点。县政府每年修编永兴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根据需要修编永兴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明确各乡镇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各乡镇也在县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针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要求,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把各项防治措施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县国土资源局积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

4、,先后制定了汛期值班、灾情登记和速报、汛期巡查、年度方案编制、地质灾害目标管理、避灾明白卡和群测群防等 7 项制度。三是广泛宣传,狠抓警示牌的制作和明白卡的发放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地质灾害3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县国土资源局花费近 10 万元对 50多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了永久性警示牌,公布了各项防灾措施。去年花费一万余元购买了一批紧急避灾宣传挂画、光碟、防治书籍等资料发放到全县的每一个村,共计 400 余套。向每一户受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和警示卡,共计 5000 余份,让每个受灾群众都能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四是全面落实搬迁治理措施,彻底消除

5、灾害隐患。几年来,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对铜角湾小学、县气象局观测台、县公安局看守所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有效治理。这些项目在 2006 年“715”和 2007 年“820”特大洪灾中从根本上杜绝了人员财产损失,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誉。同时,县国土资源局通过深入动员把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进行了异地搬迁安置,彻底消除灾害隐患,搬迁避让工程为长期遭受地质灾害威胁之苦的 3900 余户 16000 多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县的地质灾隐患点由原来的 533 处减少到目前的 196处。五是实行严格的评估制度,源头防范地质灾害。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加大对建设项目工程的监管,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项目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防止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和“准出”制度,实4行矿山地质环境全过程监管。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预防,有力保证防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广大干部群众防御地质灾害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干部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几十年这样过来了都没事,不会发生危险;部分乡镇工作仅停留在印发方案、预案两个文件交差了事,排查不深入细致,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等,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受灾害威胁时,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有少数人甚至借机讹诈政府。二是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目前,我县还没有一

7、支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治理资质的专业队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对地质灾害诱因、发生规律研究不够,预报预警精度不高,整体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群测群防基础薄弱。部分乡镇未按“一处险情、一套预案、一名领导、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技术员、一名村干部、一名监控人员”的“七捆一”制度落实点上应急预案,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抗灾能力弱。有的各隐患点虽然确定了监测预警人员,但大部分人员文化素质低,加之缺乏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指导,监测工作不够规范,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严重不足。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有关文件规定县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从矿产资源

8、财政收入提取适当比例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但目前县财政对地质灾害防治一直处于微投入,仅依靠上级补助部分极有限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有些该治理的灾害点也迟迟不能开展工程治理。五是地质灾害(隐患)户搬迁安置问题多。部分长期受灾害威胁的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实行异地搬迁。原因一:由于部分农民虽进行异地搬迁,但要到田地劳作关系,仍未迁入新居;原因二:有极少数孤寡老人,因无钱搬迁还孤身1 人居住原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因三:在本地无合适的地点安置,附近不是受地质灾害影响,就是占用基本农田,远处又不愿搬。六是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太多,原国有煤矿地质环境新老问题是积月累

9、,涉及面广,治理难度非常大,县安居工程只限于极少部分居民安置,大部分居民长期受灾害威胁;现有矿山开采、治理资金投入有限、技术落后,造成村民房屋开裂、缺水等系列地质灾害问题引发村民上访日趋严重。四、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现6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当重视,而群众始终处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最前沿,也是防灾抗灾中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把宣传重点放在农村,面向基层统一制作全县避灾、防灾、抗灾、救灾的宣传磁带,利用高音喇叭进行滚动播放。普及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10、,把政府强制的被动抗灾转化为群众自觉的主动避灾。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实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和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基金用于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治理等,并实行专款专管专用,把隐患点监测预警人员通讯费(200 元/人年)纳入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开支。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同时加大县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三是必须立足防灾实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御途径。湖南省防御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立足实际,在防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注重发我国政治组织方面的优势,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走有中国

11、特色的灾害防御途径。在指挥调度方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制度和组织制度优势,健全防灾抗灾责任体系,确保防灾抗灾工作有力有序7有效开展;在灾害预警方面,坚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建设土洋结合的预警系统,有效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在组织动员方面,坚持采取超常规措施,尽最大努力转移受威胁人员,切实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四是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全民参与防灾、抗灾。群测群防不是唯一的办法,但是符合我县县情最有效的办法。实践证明,在抗击 2007 年“8.20”特大洪灾中,群测群防成功临灾预报多起地质灾害,我县的 533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出现 1起人员伤亡事故。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充

12、分发动组织各级各部门和群众共同参与开展群众性的监测和预防。实行县级领导分片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挂点、村组干部定点包户、群众自测自警。全面实现对灾害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五是积极探索防御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将搬迁避让工作进行到底。搬迁避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治标”转向“治本”的重要措举,已成为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种新趋向。针对我县部分边远山区受灾害威胁的农村散户,搞工程治理得不偿失,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和动员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主动防灾探索,贵州省实行部门责任制,民政8部门转变过去的灾后救济观念,把救灾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发改局、新农办把搬迁安置和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好的经验将搬迁避让工作形成制度,一抓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