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的贡献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0271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氏文通的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氏文通的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氏文通的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氏文通的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氏文通的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氏文通的贡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论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文学院文学院 101班班 温璧君温璧君 10111135摘要: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 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实际影响极深,然而它又是人们指责马氏“机械模仿”的重要证据。80年代以来在语法科学总体迅猛发展的“盛世”,否定马氏的人拿不出足以取代马氏文通的词类理论,继承它的人又无法根本摆脱马氏的框架。为走出词类研究的迷谷,我们有必要追本寻源。本文将从四个层面探讨分析,当代的我们究竟应如何评价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关键词:词类研究 马氏文通 贡献 孙中山先生在孙文学说里说:“中国向无文法之说

2、,自有马氏文通之后,中国学者乃始知有是学。“可见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在中国汉语语法学史上具有何等跨时代的意义。1、为中国学术引进了语法科学的重要观念词类文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法学系统,尤其是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法学的观念,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使国人看到:古老的汉语竟可以用崭新的方法来研究并指导人们使用。马氏说小学一端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 “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这种关于语言文字学中应有语法学地位的主张对于中国传统语言学恰恰弥补了薄弱的一环也是中心一环,确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引发了中国学人的语法学兴趣。而词类的观念,

3、就是这新观念的重要部分。马氏引进语法学观念,是基于他对世界语言共性的研究。汉语词类在世界语言中最具特殊性,马氏对汉语与印欧语在词类上的巨大差别在文通中多有论述,然而他却仍将西方语法中的词类观念引进汉语研究。在语言类型学已证明一切语言都有词类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更加佩服马氏的理论卓识。文通说:“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等等,都已认识到汉语语法简易的特点根源于词类不借助形态因而组合极其灵活,汉语轻形式重意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词类上。马氏说“字字相配必从其类”, “字类既判而联字分疆庶有定准”, “类别而后进论夫句法焉”等等

4、,清醒认识到词类是整个语法规律的基础,语法分析必须从词类入手。这已为近百年的研究所证明,词类概念一经引进就成为科学语法的核心,语法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次大讨论,主题就是汉语词类。马氏的成功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民族生存受到威胁,先进分子致力于吸取西学以自强的时刻,马氏的“语言救国论”正是对“科学救国论”的补充,与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殊途同归而又对其有启蒙作用。从语言学自身说,既反映一种信息载体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又继承了传统小学的致用精神。至于马氏论普遍语法时一些过甚之词如“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等等,是在学科开创之初为让新观念能够在古老的土地上扎根,从讲究引进艺术的角度看也就可以不必过于指责了。2、首次

5、为汉语分出了语法类别,建构了汉语词类系统文通词类体系一建立,其深厚的基础和极强的活力就日益显现,历经百年考验沿用至今。其词类体系的弱点大体有两种,一是马氏历史局限所致,如“把汉字和词用同一个术语字来表示”, 二是马氏未贯彻好自己的理论所致,如代词、副词包括范围过宽。前者随学科研究进展会逐渐启发后人不断探讨,后者由于马氏体系本身的科学完整,人们也较易有所纠正和发明。近百年来后人在词法学上的努力总体都在“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范围内。然而对马氏词类系统尽管“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而始终不能另起炉灶,原因就在其基础有两大柱石:西方科学语法思想和传统小学丰硕成果。马氏极认真地继承了中西文化两千多年创

6、造的精华用以极认真地剖析古汉语语料, “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词,苟可以述吾心中之意以示今而传后者,博引相参”,务使“古今文词经史百家旁至诗赋词曲,下至八股时文”“无有能外其法者”。其体系既是引进和继承,又是创新。他把全部古汉语的词分虚、实两大类就是范例。认识到汉语以实词对应客观世界,虚词对应大部分语法结构的意义。即实词的运用及其研究方法都决定于对应客观世界这一根本特点;虚词运用及研究方法都决定于词义退居次位结构作用升为主位这一根本特点,所以马氏的虚词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地贯彻了紧密结合句法这一科学方法。马氏深知传统虚字研究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他极注意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

7、仅书中明确标出的就有左传 、 尔雅 、 谷梁传 、 说文解字 、 广雅 、 文心雕龙等,对传统充分继承而又以崭新的方法重新研究的态度贯串全书。鲁迅曾以“煤的形成”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科学的前进又何尝不是如此?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换来艰难的一步,而马氏的词类研究,就是这样的一步。3、确立了适合汉语特点的划分词类标准正确的划类标准是词类研究的关键。马氏对虚词本质的正确认识指导了虚词的正确划类,同样地,对实词本质的正确认识指导了实词的正确分类。马氏划分实词的标准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大体有三种,一是“意义标准”说;二是“词义及词在句中的功能标准”说;三是“

8、功能标准”说。持第一说者人数较多,理解却各有不同。谈得最详细的是陈望道,他认为“马氏所谓字义似乎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即所谓“个别意义”、 “配置意义”、 “会同意义”, 马氏文通却将三种不同的意义混而为一,未加区别”。文通不是纯理论著作,要搞清马氏的划类标准,不仅应当看他怎样声言,更应考察他怎样具体贯彻这声言,两相参照以认识其主张的实质所在,理解其贯串始终的语法思想。 文通说:“故字类者,亦类其义耳。 ”就是强调概括意义来自词汇意义,强调词类的这种语义基础。 “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止一义者,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 ”指的就是多义词、同形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多义多类现象。这种多义多类现象,在语句中都是

9、依靠语义的组合、结构的制约而限定为单义单类的。所以马氏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就是说古汉语中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这些多义词未入句就无法限定为单义,因而就无法确定其词性。这样来讨论“字无定类”,完全符合古汉语实际。语言是现实的一种编码体系,语言的实词与现实有极密切的对应关系。现代语言学证明:实词的深层结构是经词义与现实相连的概括意义,表层结构则一般是形态和功能,深层和表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在表层结构中形态又是功能同概括意义之间的中介。在汉语这种略于形式的语言里,表层并无形态一项。马氏对此也是十分清楚,他说实词的运用“或主之,或宾之,或先焉,或后焉,皆随其义以定其句中之位,而措之乃各

10、得其当。 ”这里把概括意义不经形态的中介而直接决定功能的实际情况说得十分明白。所以他敢于冲破西方语法以形态分类的框框,直接抓住概括意义来作分类标准。可见文通划分词类始终是用概括意义标准,而不是句子成分。从马氏的实践看,这个标准的选择与运用都是成功的。4、选准了正确的方法:紧密结合句法来研究汉语词类文通开头就宣布:“是书主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与西方重词法轻句法的传统相反,马氏置句法于首位,而以词法研究服务于句法描写,故全书十卷前九卷全以词类命名。这样,若从词法学这一面讲,就恰好是紧密结合句法来研究词类。这是极适合

11、汉语的方法,马氏词类研究的卓越成就首功要归选准了方法。如考察与动词相关的全部句式才分出了内动、外动、受动、助动、同动、无属动字等次类,对每一个代词,他都先全面搜集相关句式,然后据以描写归纳其全部特点。此法一经马氏运用即显出高度的科学性,历经百年考验越来越受重视。由于结合句法,马氏对各类词特点的揭示从总体上说达到了相当准确精细的程度。虚词历来是训诂学家望“词”兴叹的难题,而一经马氏剖析,则条理分明而又贴切精到。如“也”,他指出其作用首先是煞句, “大抵助论断之辞气”,其次是在句中助读和助字。助读的“顿宕取势”, 使“辞气为之舒展”;助字的, “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气不直下,而其字有若特

12、为揭出矣。 ”句末“也”既是加强肯定语气,故语气重、停顿时间长,也就自然既能“顿宕起势”,又能以指“注意”之所在了。这样,从句法说,深入研究了两大句型;从词法说, “也”的语法意义也就分析得透彻入微而又头绪清楚了。马氏深知各类词尤其虚词的语法特点只有在句中才表现出来,对相关句型搜集得越全面,研究得越深入,词的语法意义也就发掘得越精细,且能透过现象抓本质,发前人所未发。研究方法的科学,使马氏对古汉语虚词的总体认识不断深化。关于实词虚化规律的揭示就是突出表现。马氏认为汉语虚词绝大多数是实词虚化(和虚词再虚化)而来的。这种具体分析遍及了大部分虚词,所以他断言:“虚字概皆假借于有解之字。 ”马氏关于实

13、词虚化的理论,不仅解释了虚词的来源,而且揭示了汉语语法的一个根本特点:尽可能利用词汇手段表达语法范畴,故虚词总不彻底虚化而残留词汇意义。如“尔本状字,解如是也。今为传信助字,可殿句,可殿读焉,而亦有而已、如是之意,其所以别于状字者,盖加有决断之口气耳。 ”实词虚化的理论,固然是对传统的继承,但非有科学的方法,则不能象马氏这样从本质上认识它,其规律也不可能揭示得如此自觉,如此系统。总的来说, 马氏文通对于中国词类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的可贵就在于它充分提供矛盾,读文通则是为了揭露矛盾,通过这一揭露,会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到这些矛盾的根源,了解问题的本质,提到方法论的高度来研讨。在把我们引导到解决汉语语法体系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个意义上, 马氏文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参考文献:季绍德评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 , 资料第206页;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48页。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教学自修手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陈望道漫谈马氏文通 , 资料第109页。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6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