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894541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学年高一历史 3 3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 )1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

2、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3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A唐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4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 “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5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6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

3、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工商食官” 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A BC D7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2 -A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8.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宗庙之

4、牺为畎亩之勤”A BC D9有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开发土地资源 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 BC D10 17 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A BC D11 以下是 19 世纪中叶英国社

5、会状况(部分)一览表,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信息是( )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1855年85(万)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2%36.5% 1856年87(万)1863年109(万)普通群众80%40% 1866年130(万)A.中产阶层在壮大 B贫困人数在增加C工业革命引起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D有产者对社会的贡献率不及普通群众- 3 -12. 汤姆发现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单字特别多,而且划分很细致;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的马的单字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绝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

6、果13.下列关于下图 b 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该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 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A BC D14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东方国家的闭关锁国政策C东方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落后 D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能力151889 年,一个高大而粗陋的钢铁架子耸立在巴黎市中心,它就是埃菲尔铁塔,虽然一度引起时人非议,但很快成为巴黎的象征和时代的象征

7、。埃菲尔铁塔之所以成为“时代的象征”,与世界上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A法国大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C巴黎世博会 D第二次工业革命16 海关十年报告 (18821891 年)中记载过下面的情况:“公司十四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该公司“濒于停业”的根本原因是( )A.原料昂贵,生产成本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B.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C.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D.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171845 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

8、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其势日就增加”- 4 -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18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9 1861 年由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

9、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其规模较小,以手工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所内“全用汉人,未雇洋匠” ,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下列对安庆内军械所的“内”理解错误的是( )A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 B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C技术力量主要依靠国外 D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20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21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

10、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22矛盾先生的春蚕曾描述:“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 ”两家“不行了”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经营与管理不善 B.不进行扩大再生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外国经济的入

11、侵23有人把 19201936 年间的中国民族工业称之为是继“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此期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锐减,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下面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曲线图,与历史研究新成果相吻合的一项是 ( )- 5 -24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大撤退” ,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25 1948 年 4 月 2 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

12、“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 。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美国对华倾销商品A B C D26.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27. 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视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田庄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个体小企业28. 沈氏农书中记载

13、:“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29.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 ,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民营冶金业的兴盛30.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 、 “夜市”和“晓市” ,许多交易数额巨大, “动即千万” 。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6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31.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