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77380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新课程生物考点复习测试题—(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 8 页 第 1 页高三新课程生物测试题高三新课程生物测试题(10)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l 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 B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繁殖条件之间的矛盾C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2 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不同的是(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3 达尔文在北大西洋东部的马德拉群岛上发现有 550 种昆虫,其中有 200 种昆虫的翅已退化,不会飞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生存斗争的结果

2、B自然选择的结果C食物中缺乏翅生长的物质D定向变异的逐代积累4 下列哪些的综合作用,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人工选择和染色体变异ABCD5 生物的新陈代谢效率高的是( )异养厌氧型异养需氧型自养厌氧型自养需氧型ABCD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自然选择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变异的利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D自然选择是生物对自然的选择7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 200 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 15 人,患者 5 人,男性患者 11 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大( ) A6B12C2

3、4D3 8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为工业区。下表 为该地区 1850 年前后两个变种尺蛾的数量比,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森林时期建成工业区后 50 年灰尺娥黑尺娥灰尺娥黑尺娥90%10%10%90%A工业烟煤使灰尺蛾变为黑尺蛾B灰尺蛾迁出,黑尺蛾迁入 C自然选择的作用D变异的作用共 8 页 第 2 页9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长期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已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如果达到彼此 相遇而不能杂交,那就产生了( ) A隔离B地理隔离C生殖隔离D变异 10据原始细菌化石证据推断,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 A自养需氧型B自养厌氧型C异养需氧型D

4、异养厌氧型 11下列情况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 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的猫叫综合症 B第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症 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 D用花药培养出了单倍体植株 12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正 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13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A 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

5、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亘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14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为 A、B 两部分,用 DDT 处理每一组 的 A 部分(B 部分不接触 DDT) ,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 B 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 组,每组分成 A、B 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 B 部分选出强抗性 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A家蝇的抗药性是 DDT 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家蝇的抗药性是 DDT 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家蝇的抗药性是原已存在,不是 DDT 诱导的结果D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 DDT 识别能力

6、提高的结果15如图所示,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 a 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 b 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 c 表示(图 B 表示 A 图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 C 为食的个体日趋没落C自然选择使两种群的一种灭绝共 8 页 第 3 页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16在进化过程中,下列生物最晚出现的是( )A原始生命B需氧型生物C蓝藻类原核生物D原始厌氧细菌17下列哪些过程会使细胞中 ADP 的含量增加( )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红蛋白变为氧合血红蛋白的红细胞葡萄糖进

7、入红细胞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AB CD18将两个不同种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杂种。观察杂种的染色体,可以看到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有些部分可以配对,有些部分不能配对。能配对的部分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基因序列。下列关于这个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配对的部分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B能配对的部分越多,说明亲缘关系越近C能配对的部分越少,说明亲缘关系越近D具有能配对的部分,说明具有亲缘关系19秋天林区和公园的树干上,可以看见其上悬挂有一些人工巢箱。这是为了( )A保护一些不会营巢的鸟不被冻死B招引鸟类在巢箱中繁殖C保护鸟类免受敌害D捉住鸟类20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比较( )A

8、不同生物体内的不同物质B不同生物体内不同的蛋白质C不同生物的不同核酸D不同生物体内的同一种蛋白质和核酸21有关隔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交配D一般来说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进而形成生殖隔离2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A 环境条件的改变B生存斗争的存在C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的作用23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在形态结构上及很多方面类似于细菌和蓝藻;在功能上与原核生物相似;增殖方式类似于细菌。上述事实表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是( )A从原核细胞进化到真核细胞B从自养进化到异养C从无性生殖进化到有性生殖D从

9、厌氧进化到需氧共 8 页 第 4 页24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A马和驴的杂交后代(骡)高度不育B孔雀开屏不能激发雌天鹅的交配行为C通过细胞杂交培育出“白菜一甘蓝”D杂合体抗锈病小麦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25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C海洋生物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26一只雌果蝇一生能繁殖 500 多万个子代,但能够生存下来的个体却很少。按照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这是因为( )A生物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B巴生物界存在着生存斗争C遗传和变异是普遍规律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7恐龙在中生代中期曾异

10、常繁殖,但到中生代末期就灭绝了。针对恐龙的灭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恐龙没发生进化,因此灭绝B恐龙没有变异,无进化的原材料C环境改变得太突然D恐龙没有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因而被环境淘汰28下表显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年份狼种群数量驼鹿种群数量197010901972121151974201451976251051978189519801898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C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29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抗药性强的细菌

11、,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B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C细菌不定向变异的结果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30豚鼠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假设在一个繁殖期内,杂合的雌豚鼠的卵巢中,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共有 10 个黑色基区。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几个带白色基因的卵细胞( )A5 B10 C20D40共 8 页 第 5 页31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A种群内的个体间不能随即交配B种群较大,个体数量较多C根本没有外来个体的迁入D没有突变,重组和自然选择3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眼睛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B桦尺蛾的工业

12、黑化现象是因为煤烟熏黑的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雪的环境,产生白色的变异D长颈鹿的颈和前肢很长是因为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33下列有关液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花、叶、果实的颜色都有液泡中的色素产生B液泡只由一层膜包被而成C液泡内含有生物碱、有机酸、糖类、蛋白质等物质D液泡膜构成原生质层的一部分34下列与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无关的是( )A它是细胞中能源物质之一B它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C它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D它能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35在子房发育的早期、除去发育着的种子,果实则停止发育,原因是( )A营养来源被切断B果实的光合作用停止C生长素的来源被切断D果皮自身合成生长

13、素的过程停止二、非选择题(共 80 分)l (9 分)下图所示改变光照强度和 CO2浓度时,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五碳化合物和三碳化合物在细胞内的变化曲线。(1)曲线 a 表示的化合物在无光照时,其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2)曲线 b表示的化合物在 CO2浓度降低时,其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3)光照强度和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在于 共 8 页 第 6 页2 (12 分)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为 A 或 a,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病的致病基因在 染色体上,是 性遗传病。 (2)I2 和3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3)2 的基因型可能是 。(4)2 的基因型可能是 。(5)2 若

14、与一携带致病基因的女子结婚,生育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 。 (正常男女 患病男女)3 (20 分)下图是对某甲虫成灾的马铃薯地块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分析回答:(1)开始使用某一种杀虫剂时效果显著,如果长期使用,甲虫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这一事实说明,甲虫种群中抗药性的 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甲虫抗药性增强是 的结果,在这里杀虫剂起了 作用,而内因是 ,甲虫本身就存在着 变异类型。(2)若使用新杀虫剂,原有抗药性会逐渐 这种变化是由于 的改变导致的,这说明甲虫对环境适应是相对的。(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 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4)根据图示,写出提高灭虫效果的有效方法 。4 (15 分)下图是氢随着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过程,分析回答:(1)H经转移到葡萄糖,首先H与 A 结合转变成葡萄糖及 ,该转变过程在植物细胞叶绿体内及 的细菌细胞内。(2)H经转移到水中,则 A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