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866826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海西运动1.1 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因此在

2、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1.2 对大陆的影响1.2.1 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

3、了亚欧大陆的雏形。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1.2.2 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在我国发生在二迭纪的叫印支运动,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叫燕山运动。太平洋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科累马山脉、外

4、贝加尔东部山脉、锡霍特山脉、中南半岛东部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闽浙太平洋褶皱带等。经过这次运动,除喜马拉雅地槽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都退出了大陆,分散的陆块联结起来,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从此,亚洲山地地形占了优势。喜马拉雅运动也叫新阿尔卑斯运动,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的褶皱运动,其褶皱期自白垩纪到晚第三纪,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它分成两带,一为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经高加索、伊朗、西藏、中南半岛西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岛与另一带东亚岛弧带相接。东亚岛弧带,北起科里亚克山脉,向南经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萨哈林

5、岛(库页岛)、日本列岛、硫球群岛、台湾岛,直至菲律宾群岛。1.2.3 第三纪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亚洲大陆已接近现在的形态。西藏和横断山区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柴达木断裂下陷,形成为大型山间盆地。许多旧褶皱带,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和断裂。1.2.4 第四纪第四纪初期以来,亚洲各地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这就是新构造运动,隆起和沉降对亚洲巨地形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在第四纪至少升高了一、二千米,现在喜马拉雅山每年仍以 1.8 厘米的速度上升着。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红海以及贝加尔湖和死海地沟等,都是第四纪以

6、来由沉陷而成的。2 印支运动2.1 简介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法国地质学家 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即印度支那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 世纪上半叶

7、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1945 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 3 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2.2 构造活动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

8、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

9、广泛的褶皱变形。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 3000 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 10 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2.3 地应力特征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仅云南西南角为与金沙江带和澜沧江带近似垂直的东西走向。由于当时的磁北方向较今天东偏 30 度左右,因此当时的主应力方向也较今天东偏 30 度左右。2.4 对现代地貌的影

10、响由于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在印支期完成拼合统一,因此可以说,没有印支运动,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大陆。印支期形成的四条碰撞带,除绍兴-十万大山带因为后来愈合较好,已经基本停止活动之外,其他三条在后来的构造运动中均表现出强烈的活动,直到今天还是中国大陆上重要的断层带。特别是秦岭-大巴山带,其东部被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这个嵌入构造的西缘就是著名的郯城-庐江断层带,它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到今天仍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层带,许多地震都是因为这条断层带的活动而引发的。3 燕山运动3.1 简介燕山运动是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 7000 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

11、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1927 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 4 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3.2 对燕山运动的研究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

12、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3.3 形成条件近 1 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

13、始,到 7000 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再一个时期是近 3000 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

14、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4 喜山运动4.1 简介喜山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期形成的,为地壳上最新的褶皱山系。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喜山运动后,进入了第四纪。4.2 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是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剧烈的构造运动。在喜马拉雅期间,印度板块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撞上了欧亚板块,使整个欧亚板块东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其中,中国西

15、部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剧烈的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它们都是大型滑脱构造,在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的逆掩断层,其中较大的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拉雅主前缘断层带、喜马拉雅山主边界断层带、喜马拉雅山主中央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雅鲁藏布江断层带、噶尔-纳木错断层带、班公错-怒江断层带、空喀拉-唐古拉温泉断层带和金沙江断层带等。这些逆掩断层之间形成巨大的褶皱断块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等;断层带本身则表现为山脉间和高原上的低地。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这些逆掩断层的倾向并

16、不相同,因此并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样的叠瓦构造,而是使两条倾向相对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上升,两条倾向相背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下降,从而形成盆岭相间的构造。如康西瓦-昆仑山断层带和塔里木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昆仑山地上升,塔里木南缘断层带和库尔勒-乌恰断层带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下降,库尔勒-乌恰断层带和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之间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和德尔布干-克拉麦里断层带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下降,柴达木南缘断层带和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柴达木盆地下降,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和北祁连北缘断层带之间的祁连山地上升,等等。在中国大陆中东部,在东西向的张裂作用下,原有的近南北向的断层如闽粤沿海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武陵山-大明山断层带等均转变为张裂性的正断层,沿其中某些断层还有花岗岩侵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张裂断层,如汾渭断层带、大雪山东缘断层带等。南海、东海、日本海也均在这一时期受东西向的张裂作用而大幅张开,成为西太平洋的边缘海。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是由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堑带积水而成的。4.3 地应力喜马拉雅期地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