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64163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字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新教传统的宗教意识与美国新教传统(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含颖刘含颖 薛冬岩薛冬岩 张瑞红)张瑞红)摘要:摘要: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新教文化基点与传统之上的,新教教义以集体无意识的形 式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心中,成为美国人精神生活的支柱与核心,对于民族心理的凝聚、 民族特性的构建以及统一道德观的形成,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本文以美国浪漫主义大 师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文本为基础,从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等新教传统伦理和理 念出发,分析了小说所蕴含的复杂宗教主题,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深层原 因;并以作品中清教徒实行宗教不容忍和迫害的事实为

2、根据,展现了霍桑彷徨、矛盾的宗 教观。关键词:关键词:霍桑;红字 ;新教;原罪论;选择论;宗教迫害2009 年年河河北北农农业业大大学学非非生生命命学学科科和和新新兴兴学学科科科科研研发发展展基基金金项项目目 编编号号:Fs20091703Fs20091703一、引言一、引言 红字是美国 19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在这部 作品中,霍桑运用了多种复杂精妙的文学技巧,例如哥特式的阴郁和离奇 、抽象开 放的象征和隐喻、 对人物心理的 细致刻画和剖析等。这些技巧 辅之以虚实结合的情节 和颇具想象色彩的语言, 使得红字成为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不朽之作。而作品忧 郁浓厚的宗教

3、色彩和扑朔迷离的宗教主题更为后世评论家和读者解读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字故事的发生背景为霍桑生活时代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不堪英国宗教迫害 的清教徒们,纷纷离开故土,迁居北美,试图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实现 自己的宗教理想。从这一角度上说,美国的新教文化具有其深刻的欧洲宗教文化传统的根 基和底蕴,是欧洲传统文化的延续、分化、变异和发展。殖民地的先民们,特别是精英阶 层和统治者,采用实用主义的扬弃理念对传统宗教思想加以改造和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 于殖民地的统治和对民众的治理。而对殖民地时期的居民来说,作为他们精神支柱和核心 的宗教信仰对于民族心理的凝聚和统一道德观

4、的形成,更是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宗 教伦理的层面上,新教的三大支柱理念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在红字中都 有清晰的体现,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痛苦挣扎和悲剧的症结所在。 二、原罪论二、原罪论-新教伦理的文化基点新教伦理的文化基点 基督教新教是建立在性本恶论的文化基点之上的。人生而有罪,即“原罪” 。原罪是基 督教历史上最灾难性的一页。世界上的第一对男人和女人,亚当和夏娃,被化身为蛇的撒 旦引诱,打破了与上帝订下的契约(the First Covenant) ,偷食了禁果。这触怒了上帝,亚 当和夏娃被逐出乐园。亚当不仅自己有罪,而且把罪孽遗传给了他的后代,因此所有的亚 当后裔最为情欲的产物都是有罪的

5、。人生活在贪欲之中,受情欲驱使,具有自身 无法控制的犯罪倾向,当人到达一定年龄就会犯罪。因此,上帝降罪于所有人,没有人能 逃脱上帝的惩罚。对于殖民地笃信上帝的教民来说,他们对上帝的惩罚怀有最深刻的恐惧, 惩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瘟疫、天灾、印第安人的入侵或来自于英国的镇压” 1(P40), 都会成为他们的梦魇。而在红字的文本中,也处处体现着原罪论的痕迹。书中谈到波 儿长相完美、充满灵气,很配在伊甸园里长大,却不忘提及“人世间的第一对父母是被赶 出来的”2(P39);而看似纯洁如圣人般的丁梅斯代尔“却从他父亲或母亲那里继承了一种强烈的兽性” 2(P76), “在他内心的情欲燃烧之际,干出过一

6、件出格的事情” 2(P83);在林 中海斯特和波儿散步时,海斯特祈祷孩子永远不会像她一样带上象征罪孽与耻辱的红色 A 字,波儿却说:“等我长成一个女人时,它不是自然就会来到胸前吗?2(P127)”由此可见, 原罪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是他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摆脱的宿命。在这种宿命论或 命定论的支配下,人们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恐惧中,等待着上帝无情的审判。 三、选择论三、选择论-奋斗而获救赎的新教理念奋斗而获救赎的新教理念 虽然人生而有罪,清教徒们却坚信某种力量可以使他们获得拯救,免于惩罚,那就是 救世主耶稣的出现。耶稣和上帝订下了二次契约,即非常少的一些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定 之人,获得救赎。在

7、清教徒的眼中,即使这些人的天性是堕落的,但由于上帝的仁慈,在 他们出生前上帝就预定他们将获得救赎。因此每个清教徒都热烈期盼自己能成为这极少数 选定之人中的一员。但另一方面,选定论又和宿命论紧密交织在一起。是否获得救赎、是 否注定沉沦;是否成为选民、是否成为弃民;是否进入天堂永生、是否进入地狱永亡,所 有的一切都是预先注定的,是人类力量所不能企及加以变更的。人虽然无法摆脱自己的宿 命,但却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表现来体现上帝的意旨和安排,证实自己为上帝的选民。 这样的理念反映到小说中的世俗生活中,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十分看重人的道德性、职 责性和纪律性,推崇禁欲主义,笃信上帝、一心行善、勤勉工作、积极

8、进取、清心寡欲、 注重节约、不追求物质享受,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为上帝选定之人。小说中犯 下大罪的海斯特没有离开这片让她饱受耻辱和苦难的伤心之地,而是选择留在殖民地承受 清教徒们无情的蔑视和孤立。因为她自我欺骗的妄想可以弥补自己的罪孽, “这里是她犯下 罪孽的地方,那么这里也应该是她接受人世惩罚的地方,这样,她每天受辱的折磨也许会 最终把她的灵魂清洗干净,造就一个她已经失去的纯洁之躯,而且因为甘受苦难,修成正 果。2(P31”她不断行善,逆来顺受,把所有剩余的钱财都用来接济那些侮辱她的人。她试 图通过化身为受难者和慈善者来洗刷自己的罪孽,证实自己依然有可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她的共犯,才

9、华横溢、雄辩虔诚的“命定圣徒”丁梅斯代尔牧师也生活在这样的自我 蒙蔽之中,认为善行以及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可以使自己变得纯洁,救赎自己的灵魂。 他伪善地不敢承认自己是波儿的父亲, “因为这样一来,过去的罪恶也不能用更好的善行来 救赎了。2(P79)”他经常实行斋戒和守夜,仿佛僧侣一样禁欲独身,经常用一根血淋淋的 鞭子狠狠地抽打自己,在胸口私自烙下火红的 A 字。作为深受教民爱戴的牧师,神圣如他 被认为很有可能成为选民,进入天堂享受荣光,但他知道由于自己犯下通奸大罪,将被投 入地狱永世沉沦,这是他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 四、宗教迫害四、宗教迫害-新教文化的排他性新教文化的排他性 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

10、把宗教信仰视作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支柱,严格奉行禁欲主义,保 持高度的道德性和纪律性,对于违犯道德和伦理准则的人进行严酷的惩罚。这样的“宗教 狂热和道德热情使他们竭力保持社会的纯洁。在清教徒看来,一个纯洁的社会不但要求道 德和伦理,而且要求真理性,即社会的正统化。所以,在那里,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到要一 致,尽管这都是自愿的,其中强制性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3(P191)”这也是殖民地早期清 教徒们所施行的排外主义和严酷宗教迫害的原因所在。新英格兰的政治体制是政教合一的 寡头政治,在那里没有宗教容忍,只有宗教迫害。清教徒们残酷的迫害宗教异端,凭借 圣经中“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话,在殖民地时期有超

11、过 40 名无辜的女性被 控告为“女巫” ,被监禁、鞭打乃至绞死或惨遭火刑。讽刺地是,清教徒们来到新英格兰正 是源于在英国饱受宗教迫害。可是当他们在新世界站稳脚跟后,却实行了比旧世界更为严 酷的排斥异端的政策。 霍桑出生在笃信加尔文教的新教世家,故乡马萨诸塞赛勒姆是殖民地第一个清教徒教 会的所在地,宗教气氛浓厚,而且是早期宗教派别斗争的中心。他的两位先祖,威廉哈桑和他的儿子约翰哈桑,作为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要员, 前者参与过 17 世纪 五六十年代迫害教友派的活动,而后者更是 1692 年臭名昭著的塞勒姆驱巫案的三名法官之 一。霍桑为祖先迫害宗教异端的残忍和狭隘所不耻,更改了自己的姓氏

12、,也在包括红字 在内的多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宗教狂热和不容忍的厌恶和愤怒。 小说中曾多次出现安妮哈钦森的名字,并屡次将她和主人公海斯特进行对比。安 妮哈钦森作为宗教改革者,是一个坚定的清教正统派反对者,主张靠直觉接触上帝,被 视作“唯信仰论”宗教异端的领袖,移居新英格兰后遭驱逐,最终为印第安人所杀。霍桑将 她和海斯特联系起来,展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在小说的开始,海斯特在走出波士顿的监狱 时,是踏着安妮哈钦森的脚步出来的;在“海斯特的另一个视角”一章中,更加凸显了 二者的联系, “她也许会与安妮哈钦森手拉着手,成为一个教派的奠基人。也许会在某个 阶段,修炼成女先知。她也许,而且很有可能,惨死在那个

13、时期严酷的法庭判官之手,只 因她试图颠覆清教徒体制的根基”2(P109);小说结尾,海斯特回忆起在较早的生活中, “曾想象过,她自己也许会成为命中注定的女先知2(P201)” ,而“女先知”正是霍桑经常 用来描述哈钦森的。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展现出了对于两位女性的同情,以及对她们被 清教徒社会所排斥、孤立和迫害的愤慨。除了安妮哈钦森,小说中也提到了贝林汉姆总 督的妹妹希宾斯夫人。作为一个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她被当作女巫处以极刑。文中还多次 提到清教徒对贵格派教徒的镇压,甚至连孩子们也在“扮演拷问贵格派教徒的把戏2(P43)” 。 究其根本,清教徒这种排斥宗教异端的行为实质上还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

14、了维护殖民地 的社会秩序。 五、结语:五、结语:综上所述,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新教文化基点与传统之上的,基督教教义以集体无 意识的形式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心中。特别是在早期殖民地时期,新教在统一伦理道德、 凝聚民族心理、构建民族特性、维护国家秩序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 在另一方面以上帝的名义压抑人性,禁锢人的个性与创造力,一旦接受了清教思想,就终 生难以摆脱。本文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文本为基础,从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等 新教传统理念出发,分析了小说所蕴含的宗教主题,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纠葛和悲剧命运 的深层原因;以作品中清教徒实行宗教不容忍和迫害的事实为根据,展现了霍桑彷徨、矛 盾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 1 克劳迪娅约翰逊. 红字解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霍桑. 红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 董小川. 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