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61292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的理性思考淅川县西簧乡中 刘晓一、 “互动”的内涵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互动所拥有 的较为规范的界定有许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互动是社 会成员通过交往而导致彼此在行为上促进或促退的社会心理现象1; 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 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2;互动也称“相互作用”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 行为或改变某价值观的任何过程等等。对这些界定进行推敲则不难 发现,无论他们在表述方式上有何出入,其实质都没能脱离互动一 词的词表指征:两个不同主体间的相互的行动、

2、行为。很显然,互 动过程是交织着矛盾与纠葛的过程。它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名词 交往有共通之处。按辞海的解释, “交”有“互相接触”之 义, “往”是“去” ,交往则相当于互动,指称甲乙之间行为上的往 来。但是,从词义的倾向性上看,互动与交往仍有可分辨的异质性。 交往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 和需要的交流过程3。它侧重于甲乙之间交流的形式、过程,不关 注交流的结果。互动强调的是甲乙之间通过交往达到的彼此在心理 上、行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互动既离不开交往,又不限于 交往,它包括交往过程与结果4。所以,我们认为互动是追求一种 系统的最大功能;是促进交往的动态平衡和

3、发展;是达到每个人价 值的最大实现,它是由个人的追求所导致的整体效应。目前,在教 育学、心理学中比较流行的“沟通” 、 “合作” 、 “对话”等名词,实 质上都是属于交往的范畴内的,也都包含于互动之中。借助上述对“互动”的种种解释,我们可以把“互动”理解为: 交互主体间(包括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并能引起对方的行为、性质、存在方式、价值观等发生变化的任何 过程。二、 “互动”教学的概念界定所谓“互动”教学,是指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 的因素,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达到教学 的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而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糅

4、合主体教育思想和上述各种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而提出来的泛化的教学形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影响教学的诸因 素包括学校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文本(教学材料) 、 学生、学校环境等之间的互动;从狭义上讲,是专指学科教学中影 响课堂教学的诸因素(包括教师、文本、学生、教学环境等)之间 的互动。本文在这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主要从阅 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文本)所构成的互动 关系出发,来谈一谈阅读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实施。 三三、 “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对立统一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切事物都 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的同

5、一性和斗争性分别对事物的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矛盾双方互相利用, 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更 加重要的作用,它是指矛盾双方在互相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中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5。 “互动”其实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在阅读教学中,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而影响教学的诸因素之间又构成了一对对的矛 盾,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教学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摩擦” 、相 互“撞击” ,促成彼此的转化,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二)符号互动理论

6、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Mead)及其后继者赫伯特布卢默(HBloom) 。它的根本出 发点在于从社会上时时互动着的个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生成和变迁。其基本观点如下: 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由于人类作为生物 有机体所存有的生理上的脆弱,使得人们彼此之间必须进行合作, 以群体的方式求得个体在自然界的生存、发展。为此,人类在其不 断的进化发展中将个体内部及个体之间的那些有利于人与人之间进 行合作、有利于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特征保留下来6。而所有这些特征的展示都是借助个

7、体间的行为与情感的交互作用即互动来实现的。 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其自身行为的建构者。在符号互动论者看来,在人们的周边到处充斥着千姿百态的符 号“一种能够有意义地代表某种事物的东西,包括示意、动作、 手势共同遵守的规定以及最为主要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个体要与他 人进行合作、发生互动行为就必须要理解他所受到的或是准备发出 去的符号意义。由于个体间认知方式与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同一符 号对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意义,而意义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个体行 为上的差异,就此而言,个体实质上成了自己行为本身与行为意义 的建构者。 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米德指出,倘若没有具备心灵与自我的人类个体及他们

8、之间的 连续不断的互动,我们所通识的人类社会便不可能存在。 “因为它的 所有典型特征都是以个体成员拥有心灵与自我为前提的”7。 从上述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互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先决条件。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当然也离不开互动, 甚至我们可以说“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因为教学过程正是与 教学有关的各相关因素互动的过程。 (三)对话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的过程。 ”它包含着两层含义: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 对话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 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 个命题。

9、阅读对话理论与源于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密切 相关。它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 “阅读是一个读者 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8。它确认了读者与文本 (作者)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教学对话理论根生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解释学在课程与教学 领域里的沿用,与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 代课程观也有直接的关联。教学对话理论,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维 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这里,不仅仅是针对作品而言, 还包括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这种权利。正如方智范先生所归纳的“对话理论”的“具体的说明”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

10、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 “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 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9这里的“对话” ,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 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不能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 “讨论” ,这只是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了。其实,这种隐喻性 的“对话”包含着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我们所说的 “互动”是相一致的。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 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 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活动

11、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 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 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 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 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 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 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互动”教学正是如此,它的目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 生,而是通过互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各种能 力,在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以上理论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我们看到,阅读教学实质 上是教与学这对矛盾不断互动的产物,阅读教学活动的运行是以阅 读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各种矛盾)之间的互动为标志的。在阅读教 学过程中无论是抽象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还是直观的教学计划、 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等,无不是借助于连续不断的教师、学生、文 本、环境等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一点一滴逐渐变成现实的。而在 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实施“互动”教学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