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与阴影整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60785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视与阴影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透视与阴影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透视与阴影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透视与阴影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视与阴影整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透透 视视- 1 -第一章第一章概述概述第一节第一节透视的探究对象透视的探究对象画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距离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表现:一可以用图形重叠表现。二可以用明暗阴影表现。三可以用色彩关系表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将透视归纳为三种,既大气透视(又称色彩透视) 、消逝透视和线透视。第二节第二节为什么称为什么称“透视透视”透视,其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作为“透明平面”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称为“画面” ,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第三节第三节透视画和轴测图透视画和轴测图投影有两种:以平行光线(如日光)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称平行投影;以

2、光源点射出的辐射光(如灯光)照射物体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中心投影就是透视图形,透视图形是按中心投影原理取得的;透视图是画者在有限距离内所见的景物图形,它能反应画者距离物体的远行投影中能显露景物三度空间的称轴测图,它是假设观者自无限远处所见的景物图形,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和工业造型效果图常用的表现形式。轴测图不是透视图。轴测图格式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平面轴测;第二类是立面轴测;第三类为均角轴测。第四节第四节透视学发展简述透视学发展简述古希腊时期。代表人物是:阿哥沙克斯、德莫克里托斯和阿拉克沙格拉斯三人。他们都对透视做了深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空间场景的描绘上,但未形成系统的透视图法。15 世纪

3、,透视学在意大利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论文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建筑师布鲁涅列斯齐,画家、建筑师阿尔贝蒂和画家弗朗西斯卡。15 世纪末,画家达芬奇写了关于透视学、画家守则和人体运动方面的笔记, 画论将透视进行分类。分为三大类。进入 16 世纪,透视学著作第一本出版物于 1505 年在巴黎出版,作者是牧师让佩雷林。1525 年丢勒的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出版,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我们今天知晓的透视图法及其依据的全部原理,是由英国数学家泰勒在 1715 年出版的论线透视一书中所确立的。进入 20 世纪,现代透视实例转向主观因素,有意的用变形强调空间 或破

4、坏空间,利用透视强烈的三度空间效果,做出夸张透视、复合透视以及异样空间同处等虚构空间。 (如十字架上的基督)第五节第五节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处理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处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画的透视处理有很大差异,表现在中国绘画中常采用“多视点” 、 “高视高”和“远视距” 。第二章第二章常用术语及基本原理常用术语及基本原理第一节第一节常用术语和作图框架常用术语和作图框架1.术语解释目点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示。目线过目点平行于视平线的横线,是寻求视平线上灭点的角度参照线。中视线目点引向景物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其中引向正前方的视线为中视线。平视的中视线平行于地平面;俯、仰视的中视线倾斜或垂直于地平面

5、。画面画者与被画物之间置一透明平面,被画物上各关键点聚向目点的视线,将物体图像映现在透明平面上,该平面称作画面。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中视线;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视的画面倾斜或平行于地平面。正常视域双眼视域中央图像显现正常的范围,称正常视域;它是由目点引出的视角约为 60 度的圆锥形空间;圆锥与画面交割的圆圈称 60 度视圈,是画面上的正常视域范围。取景框画面中央取景入画的范围称取景框;一般为矩形,位于 60 度视圈内。基线画面与地平面的交线,即取景框的底边。视高平视时,目点至被画物体放置面的高度,在画面上即基线至地平线的高度。视距目点至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视平面目点、目线和

6、中视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平视的视平面平行于地面,斜俯、仰视的视平面倾斜于地面,正俯、仰视的视平面垂直于地面。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为视平线;也是中视线交画面于心点,过心点所引的横线。不论平视或俯、仰视,视平线总是通过视圈中央的心点,横贯取景框。透透 视视- 2 -地平线地平面尽头所见天地交界的水平线为地平线,它映现于画面的高度,与目点等高。在画面上,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斜俯、仰视的地平线分别在视平线的上、下方;正俯、仰视的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心点画者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点称心点,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是与画面成直角的变线的灭点。距点距点有两个,分别位于心点左右视

7、平线上,离心点远近与视距相等;它们是与画面成 45 度角的平变线的灭点。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为原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保持原来状态(垂直、水平或倾斜) ;相互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上仍保持平行,没有灭点。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发生变化,其远端指向或终止于某个灭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则向同一个灭点汇聚并消失。灭点变线无限远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在灭点上;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汇聚并消失;与视平面平行的变线,灭点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倾斜于视平面的变线,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有升点和降点。灭线与画面不平行的平面无限远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在灭线上(如地平面消失

8、在灭线地平线上) ;相互平行的平面有一条共同的灭线(如所有水平面的共同灭线是地平线) ;平行于某平面的各种角度的变线,它们的灭点都在该平面的灭线上(如平行于地平面的各种变线,灭点都在地平线上) 。第二节第二节 画面和透视图画面和透视图1.透视图在画面上2.画面垂直于中视线随着视向变化,画面对地平面会出现下列几种关系:平视:中视线及视平面平行于地面,则画面垂直于地面。斜仰视:中视线及视平面向上倾斜于地面,则画面下斜于地面。斜俯视:中视线及视平面向下倾斜于地面,则画面上斜于地面。正俯视和正仰视:中视线及视平面向上和向下垂直于地面,则画面平行于地面。3.画面的远近近视距的视角大,如同用广角镜头拍摄场

9、景,深度感强,远近物体大小悬殊,有动感;远视距的视角小,如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场景,进深浅,远近物体大小相仿,感觉平稳。第三节第三节 正常视域和取景框;视角和视距正常视域和取景框;视角和视距1.可见视域和正常视域两眼前视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为可见视域,其水平视角达 188(左右眼各为 156 度角,两眼共同覆盖 124 度角) ,垂直视角约为 140(中视线上 65 度角,下 75 度角) ;第四节第四节 地平线和视平线地平线和视平线1.地平线和视平线的关系平视时,地平线又是视平线;斜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下方;斜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上方;正仰视和正俯视时,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2.地平线地

10、平线与眼等高;地平线控制水平线段和水平物面的透视状态;3.视平线视平线是视平面与画面的垂直相交线,视平线是视平面的灭线。第五节第五节 原线、变线和灭点原线、变线和灭点1.什么是原线,什么是变线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为原线,其透视方向保持原状,没有灭点;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其透视方向与原状不同,发生了变化,它们指向一个灭点的方向;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的方向聚拢、消失。2.三种原线的透视方向放置状况:原线都平行于画面,按它们对视平面垂直、水平、倾斜的不同关系,分为垂直原线;水平原线;倾斜原线 三种。透视方向:原线透视方向保持原状不变。垂直原线看去仍然垂直;水平原线看去仍然水平;

11、倾斜原线看去仍以原来角度倾斜。 相互平行的原线,看去仍然平行,没有灭点。3.五种变线的透视方向透透 视视- 3 -放置状况:变线对画面都不平行,有五种放置状况。对视平面平行的变线称平变线,按它们对画面的角度关系,分为直角平变线;45 度角平变线 和其他角度平变线;对视平面倾斜的变线称斜变线,近端低远端高的为上斜变线,近端高远端低的为下斜变线。透视方向:变线的透视方向向灭点聚拢、消失。平变线的灭点都在视平线上,有心点、距点、余点。直角平变线向心点;45 度角平变线向距点;其他角度平变线向余点。 斜变线的灭点在视平线的上下,上为升点,下为降点。上斜变线向升点;下斜变线向降点。4.原线和变线的透视分

12、割将原线作相等或不相等的分割,其透视保持原比例不变;将变线作相等的分割,其透视呈渐远渐短状。 附:第六节第六节 灭线灭线2.灭线如何寻求?要在画面上寻找一被画物面的灭线,应经过画者眼睛作一与该物面平行的平面,平面与画面相交的直线,即被画物面的灭线。第三章第三章 物体的近大远小物体的近大远小确定物体透视高度的方法有两种:即 缩尺法 和 视高法。第四章第四章 方物的平行透视方物的平行透视第一节第一节 何谓平行透视和余角透视何谓平行透视和余角透视方体的两对竖立面,有一对同画面平行,则为平行透视;两对竖立面同画面都不平行,则为余角透视。平行透视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一对平行于画面,另一对垂直于画面,故平

13、行透视又可称直角透视。余角透视方形平面两对边线,同画面(基线)所成两夹角相加为 90,两角互为余角,故称余角透视。相对于平行透视方物对画面平行而言,余角透视对画面是成角度的,故又称成角透视。第二节第二节 平行透视线段三方向平行透视线段三方向线段的三方向:垂直,水平,向心点。第三节第三节 平行透视场景二灭线平行透视场景二灭线地平线和心点垂线。第五节第五节 距点定平行透视深度距点定平行透视深度3.距点的位置 (距点在画面中如何寻求?)要点:距点至心点距离与视距(目点至心点)相等。第五章第五章 方物的余角透视方物的余角透视第三节第三节 余点位置的寻求余点位置的寻求1.现场中的余点 2.由目点定余点位置 3.反比定余点位置第五节第五节 测点定余角透视深度测点定余角透视深度1.测点法基本图法 A.定测点 (测点如何寻求?)以某余点为圆心,以余点到目点长度(即余点寻求线长度)为半径作弧,弧与视平线交点即该余点的测点。 余 1 点的测点为测 1 点,余 2 点的测点为测 2 点。B.用测点 (测点求深) 放放透透 视视-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