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58776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热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 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 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 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 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 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 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 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

2、,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 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 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 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 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 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 成气虚与阳虚丙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 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 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

3、力。治则:补中益气。(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 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 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 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 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 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这种说法揭示了面色和健康的一些内在联系。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泽”两个方面。一般来

4、讲,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2荣润,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大伤。下面就病态面色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下面就病态面色作一些简要的介绍:1、面红:多为热症。高血压患者面部红光满面。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两 面颧呈现绯红色,特别以下午为甚。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型红斑。 赤色见于颐(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 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2、面黄:要区别由疾病引起发黄或进食引起的发黄。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 子吃橘子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则面黄最 多见的是黄疸病。如巩

5、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 囊炎,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病症。钩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黄, 俗称“黄胖病”。中医认为,黄色鲜明属于湿热,黄色晦暗多属于寒湿,面色 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面黄浮肿为脾虚为湿。此外还有疟疾,药物 中毒等,也呆引起面黄。3、面白: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经常不出门在家里呆着的人皮肤也白, 可病态白是色如白蜡。比如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虚寒病症,贫血及某些肺 病患者,里寒的剧烈腹痛,或外寒的恶寒战栗重者,可见面色苍白。肝病见白 色为难治之病。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慢性肾 炎等患者的面色,较正常人苍白。铅中毒

6、时,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 学上称为“铅容”。寄生虫,白血病等患者,长期室内工作及营养不良者亦见 此色。肠道寄生虫病,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此外,出血性疾病,经常痔疮出 血,妇女月经过多,也会造成面色苍白。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环受阻,也会 脸色发白。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症和寒症。如有些人,面色较白,体型 肥胖,中医称这些人为气虚,或阳虚之体。这些人尽管体胖,但体质较差,容 易得感冒。4、面青紫:一般说来,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窒息, 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现面色青紫。胃部或肠 部之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时,可使面色青紫。肺结核病

7、 晚期,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和严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铁青。小儿高热,面部 出现青紫,以鼻柱与两眉之间较为明显,是将发惊风的预兆。此外,忍受某种 剧痛时,面部也可隐约显出青晦气。5、面黑:是慢性病的征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 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变,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 颜色亦愈浓。古语云:“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庭”在 颜面部最高位置,即额部,此处出现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常会衰竭3而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 但一旦停药后又可恢复正常。中医认为,面色黑为肾精亏损,可用补肾药物进 行治疗

8、。望面色要区别常色中的客色与病色。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随着季节,气 候变化,或由饮酒,劳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不属病 色,望面色时尤当鉴别。例如,剧烈运动,饮酒,日晒,情绪激动(害羞或愤 怒)时,都能引起短暂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 缩,即可使面色变得苍白。老年人的面部,可见许多散在脂褐色斑点,称为 “老年性色素斑”。妇女在妊娠期面部出现棕褐色对称斑块,称为“妊娠斑”, 这些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长 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 验,现略述如下:脾虚呕

9、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 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 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 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 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 散化裁。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 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 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

10、饮加减。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 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 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1、鸭肉, 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 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 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42、甲鱼,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 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 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3、田螺

11、,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 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螺蛳性寒,味甘,虽有清热 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 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 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4、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 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 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5、牡蛎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 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

12、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 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6、梨子、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 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 ”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 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7、山楂 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 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 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 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 无食积,脾虚不

13、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 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8、甜菜、 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如本草求真中指出: “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 有泄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 之。9、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 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 “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 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5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

14、马奶、牛奶、海参、 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 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 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 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 洋参、胖大海、薄荷等。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1、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 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 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 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

15、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 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 之。2、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 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 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 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3、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 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 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 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

16、子肉为 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4、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 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 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5、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 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 粮,常食之。6、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 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 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67、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 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 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 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8、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