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57579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N5)(N5)让古树开出新花让古树开出新花运用想像与联想对古诗词展开创造性阅读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一)新课标的要求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 能力和批判能力。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要求之一。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活动中, 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我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还不错,语感较强。经过两个学 年的课前诗词欣赏,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但在古诗词阅读欣赏方面,大部分同

2、学还是 觉得难。学生反映最多的是,老师所教的方法,在具体的诗词欣赏中运用难度很大。学生 迁移能力不强。 (三)教学设计思路古诗词阅读欣赏,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我认为是“想诗” ,即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 诗歌中的省略。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前曾就方法进行了讲解,什么相似联想相关联想 相反联想情景想象等等说了一大通,效果却寥寥。问题的症结何在?有没有可行的解决之 道?当我苦思对策时,正好看到一篇花朵在楼道里穿行的文章,是一位美国老师采用 抓词组合法来教学生写诗,又看到上海一位老师研究性学习:怎样阅读古代诗词的设 想,心有所动:何不对他们的方法加以变通运用?于是我就设计了以下的思路: 先布置给学生三首

3、上课将要创新阅读的词,让他们在课前诗词欣赏时做大致的讲解; 接着抽取其中比较易于展开想象的词或词句,请学生进行想象的描述,借此引发他们的积 极思维,让他们在欣赏时,不知不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 上,再用组合法,取出每词中的一句,组成新词,让学生自由想象,然后出示王国维先生 的原创,给他们一个意外,将想象鉴赏引向新天地;再请学生体味王国维的原创精彩在哪 里,学习他如何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诗词进行创造性阅读;最后小结一下方法,请学生将方 法运用于另外一些诗词的鉴赏中。 二、案例描述 (课前 5 分钟,三个学生以课前演讲的方式,对教师预先布置的三首词:柳永的凤 栖梧 、宴殊的蝶

4、恋花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进行了鉴赏,基本上属于鉴赏辞典中 赏词的翻版。 ) 片断一: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对李清照如梦令的“绿肥红瘦”句,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了鉴 赏,体会了本诗的“炼字”确实妙。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学习如何鉴赏诗歌。我 们都知道,诗词往往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又往往留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余地,如果我们鉴 赏时,能对诗词展开联想和想象,肯定会有别一番的收获。这方法我们暂且称之为“想诗” 吧。 (课件出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刚才三位同学对三首词进行了赏析,基本的意思大家应 都清楚了。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柳永的这首词,看能不能就整首词或其中的几句来想象 一下当时的情景。 凤栖梧(宋)柳

5、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 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发言)2学生一:我的眼前是一个衣衫单薄的男子,在高楼上,独倚着栏杆,向远处眺望。只见 远处杳无人迹,只有一片衰草。望着望着,只见他长叹一声,神色黯然。 老师:好,一倚一叹,很形象地给我们描述了这个男子的落寞之态。还有哪位同学来展 示一下你的想象? 学生二:我想象的是第三句。夕阳西下,微风吹动,只见一个衣袂宽大的男子,手拿酒 壶痛饮。突然,只见他把头一抬,眼中全是泪水,开口唱道:小薇啊小薇,你可知 (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示意他坐下

6、) 老师:他想象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学生三:我觉得他很幽默,想象丰富,细节描述得比较成功,有亲切感。 学生四:我觉得他想象生动,但所唱的歌词却是我们现代版的,与原词的风格不怎么相 配。 学生五:我同意第一位的评论,歌词虽是现代的,但意思却与原词相符合。而且我觉得, 他能把我们平时喜欢的流行歌曲用到古诗的想象中来,活学活用,值得学习。 老师:看来大家各有想法,但我们都肯定他的想象是丰富与生动的,至于联系现代歌 词行不行,还得看原词。从词的最后一句,我们可以知道,那位饮酒者正是因为想念着 “伊” ,才借酒消愁的,这“伊”该是他心中的所恋之人吧。至于她是不是叫小薇,任由我 们后人来想象了

7、。所以,当我们展开想象时,只要不违背原诗词意思,结合自己熟悉的事, 今为古用,也是一大创举呢。片断二: 教师:大家对这三首词通过想象有了更深的体味吧?现在,我从每首词中各挑出一句, 把它们组合成一首新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件出示组合的词 句,请学生朗读) ,请大家在理解原词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说说你对这首新词 的理解。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发言) 学生一:这一首新词让我联想到了一个故事:丈夫从军去了,妻子在家日思夜想,黄 昏时就登上楼台眺望,望眼欲穿,她多么希望

8、那个自己熟悉的身影能出现在地平线 教师:好凄清的一首相思曲。 学生二:我想到的是一个现代的失恋故事。一对恋人,因为大学毕业不能分在同一个 城市,女的提出分手。工作后,他们终于还是分手了。可男的还是对女的有着很深的感情。 有一天晚上,因为要加班,男的在高高的写字楼里向外望,只见万家灯火,就想着自己的 她可能在这灯火里的某一处。 教师:你从古代走向现代了,思维反应挺快啊。这又是一个爱情故事,也不错。 学生三:我认为读这三句话可以运用我们以前读蒹葭的方法来读,就象蒹葭 中的“伊人”一样,这里作者所怀念的未必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可以是很多值得词人 所怀念的事物。 教师:讲得很精彩,能运用以前学诗的方

9、法,给同学们提供理解的新角度,有创意。 大家都说得挺不错,你们有没有感觉我这首新词也挺有创意的? “是啊,是啊” ,学生纷纷表示肯定。 教师:大家对我的肯定我很高兴,但这一首原创者其实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词人王 国维先生,我这只是“盗版” 。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正宗“原版” 。 (课件出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3片断三: 教师:你们哪位能说说王国维先生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这些词句的呢? (学生沉默了

10、一阵,没人回答) 教师:看来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看清这句话的前提对象是“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 ,可以就其中任何一句谈谈想法。 学生一:我觉得王国维先生已离开了原词的语境,用这三句来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好像是说要能远离喧嚣,独立潜心读书;第二种境界是说 这样读人会苦得瘦下来,第三种境界我说不上来了。 教师:说出了你对前两种境界的理解,很好。还有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学生二:第一位同学说的对我很有启发,我想第三种境界应该是说经过了苦读,寻寻 觅觅后,最后发现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有所收获了。 教师:你引用了李清照的诗句,以诗释诗,也是一种创意。对

11、第三种境界的理解,我 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收获实际已在过程中了? 学生三:老师,我觉得成大事业的人应还得加上一个境界,在这三个境界前,我想引 用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因为在潜心苦读前,我们往 往会迷茫,这样以后再去寻找答案,就显得顺理成章。 (学生惊叹声四起,热烈鼓掌) 教师:从大家的惊叹与热烈的掌声中,可以知道你加得真好,创造性地解读了苏轼的 诗句。大学问家王国维先生没想到的,你竟想到了,令我也佩服,后生可畏啊。 王国维先生在理解原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将原来的词句进行了创造性地运 用,这种再创造的阅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作者未

12、必然,读 者未必不然” ,所以,对诗词理解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完全依照作者的原意,只要你 的理解合情合理,不妨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片断四: 教师:我们刚才在古诗词中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行鉴赏,大家不妨来理 一理到底有哪些值得一用的想象方法。除了就原词本身的意象展开想象外,我们还可以以 今释古,融自己熟悉的生活与事物于鉴赏中;以诗释诗,对诗句进行创造性的解读等等。 现在请大家学以致用,运用刚才学到的鉴赏诗词的方法,再来鉴赏一首词: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13、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铃声响起,本词作为作业,请学生加以鉴赏)三、教学后记: 上完课,种种感受激荡着心胸。 首先,从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效果看,本课思路的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的潜力 与创造力真是无穷,关键就在于老师如何引导。以前教诗词鉴赏时,常列出方法,这样做 系统性是强的,但方法是理论层面的,与实际运用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的思维水平并 没有在方法的指导中得以提升,那阅读水平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现在方法的指导融于学 生的实践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了思维和情感活动,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已掌握了阅读方 法。而新课标中提出的发展想像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的要求,本课也正作有益的尝试, 努力将它变

14、为现实。4其次,要想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观念的更新、探求和创新的激情对教师自己来说 也是必不可少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是个一直困绕着我的难题,一路走来,从以前的“用前 人的观点或教学参考资料上规定的观点束缚学生,将诗歌的欣赏当成文本作者原意的解读” , 到现在的“阅读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 “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从而引导学生进 行个性化的创新阅读,其间最重要的当是自己观念的转变和对自我超越的渴望。观念一变, 一旦机遇巧,眼前便豁然一亮,方法自然来。丰富自我,超越自我,不仅仅是新课标对学 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 再则,本课选取的是在古诗词鉴赏中运用联想和想像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让

15、古树开出 新花来,这必须得建立在学生对鉴赏的诗词已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否则效果可能大打折 扣。那么,诗词基本义的阅读是否也有更好的学法,这将是我要继续探究的。同时,能力 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一课就能解决的,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这样的尝试,也是 一个新课题。四、附录: 1诗词原文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露泣,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 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

16、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2学生对一剪梅鉴赏作业选 作业一: 红藕已残,只见枝枝枯茎在水面落寞地支着,一个身着青蓝罗裳的少妇,发髻高高盘 起,正在荡桨水中央。此时,她一抬头,刚好见阵雁排空,一字形地从头顶飞过, “鸿雁啊, 怎么不捎给我他的音信?”惘然若失地呆立一会,一低头,却又见荷花一片一片,随 风而下,一瓣一瓣又随流水而去,唉,奈花何,又奈水何?想自己,还待字闺中时,有一 次兴尽晚回舟,竟因沉醉而到了藕花深处,那时莲叶何田田啊,鸥鹭鸟也“扑棱扑棱”地 来凑热闹,而今热闹是他人的,寂寞却悄悄爬满心头。远处的你,是不是也在满月的夜里, 正思念着我呢? 作业二: “花自飘零水自流” ,片片落红在水中悠悠地自然飘浮,水流到哪里花便到哪里,这是 多么闲适之景啊,我不仅想起“人闲桂花落”的清幽。同时,落花流水春去也,这虽然容 易引起我们丝丝的怅然,但在我眼里,这也是自然规律,我们谁又能阻挡春天的花开秋天 的风冬天的落阳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