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56873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县域工业是指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以地方工业企业为主体,以 乡镇为重点,以农村为基础的区域工业经济,它是市域工业和县域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县域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业化水平仍然 较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尤其是发展资金缺乏、经营机制不活、技术 管理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以致其主导产业作用远未发 挥出来。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促进县域工业化水平 的不断提高。 一、郴州市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全市 11 个县(市、区)主体上属于县域经济范畴的有 9 个县

2、(市) ,总人 口 392.44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86.16%,县域经济 GDP 总量占全市 GDP 总量 的 71.62%;县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值的 6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 加值的 63.45%,在岗职工占全市工业在岗职工总数的 60.23%;县域工业占全 市县域经济 GDP 总量的 29.63%,在岗职工占县域经济在岗职工总数的 28.74%,上交税金占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总量 1/3。县域工业结构逐步优化,技 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能源、烟草食品、建材、化 工、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培育和发展了 一批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

3、力的地方工业企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 健康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总量普遍扩张。2001 年,全市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可比价) 48 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的 63.4 %,比 1990 年增长 5.5 倍,年均增长 18.5 %,比 1995 年增长 88.6 %,年均增长 11.1 %;县域工业总产值 144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95 年增长 84.6 %,年均增长 10.8 %。县域工业规模以 上企业由 1997 年的 185 个增加到 2001 年的 283 个,户均工业总产值由 1500 万 元增加到 1669 万元。19952001 年,工业增加值超过 5

4、亿元的县由 1 个增加 到 4 个,其中,过 9 亿元的县 3 个,分别是永兴县(9.3 亿元) 、资兴市(9.1 亿元) 、 桂阳县(9 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过 10 亿元的县由 3 个增加到 7 个,过 20 亿 元的县从无到有以展到 4 个,分别是桂阳县、资兴市、永兴县、临武县,其中 桂阳县工业总产值超过 30 亿元,达 30.73 亿元(当年价) ,县域工业发展迈上 了新台阶。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相适应,郴资桂一体化区域的县域工业 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含北湖区、苏仙区)6 个县 (市、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县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95 年的 58.9

5、%提高 到 2001 年的 78.4 %,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 69.9%提高到 81.5 %,经济增长的 辐射带作用逐渐形成。 2、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2001 年,全市县域经济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 73.5%,工业总产值占 61.2%,工业增加值占 54.7%,实 现利润总额 1.59 亿元,上交税金占 49%;县域工业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以上 的民营企业有 94 户,其中年销售收入 500010000 万元的民营企业 4 户,年销 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2 户;年纳税 100 万元以上的县域民营企业 62 户,占县域 规模以上工业的 58.5%,其中年纳税 50

6、0 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 2 户。民营经济 已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 3、工业经济素质有所提高。一是市场化导向机制逐步建立,形成了一批优 势产业、优势企业和特色经济。近年来各县(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出了一批如有色金属、能源(煤炭、 电力) 、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创立了一批如东江湖啤酒、临武鸭、嘉禾 的铸造和锻造等地方名牌产品,打造了一批专、精、特、优地方中小企业,企 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二是重视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各地把加 快工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上,积极运用高新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入力度加大, 2001

7、年县域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县域 工业发展资金 1383 万元,比上年增长 75.73;国有工业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完 成 50 万元以上项目的技改投资总额 4.88 亿元,当年完成技改项目 336 个,一 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脱颖而出。三是企业改革改制 力度加大,效益有所改善。目前,县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率达到 90,部 分民营工业企业逐步完善了企业产权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涌现出了一大批股 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改革改制,优化了企业资产结构,有效减轻了企 业负担,资产负债水平逐步趋向合理,2001 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 负债率为 60.82%,其中中、省企业为

8、 75.79%,市属企业为 70.14%,县及县以 下企业为 49.2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 66,非国有企业为 46.15%。 4、工业发展模式日渐凸现。各地在发展县域工业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以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 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依托资源优势和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实现工业化与农业产 业化相结合。如临武县的“临武鸭业” 、嘉禾县的“三味辣椒” 、桂东县竹胶板 厂、资兴市的“绿丰地板”和“创兴人造板”等。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即以 园区为载体,发挥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实现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如嘉禾县塘 村锻造工业园、临武县城南工业小区、

9、资兴市“三来一补”加工区、永兴县柏 林金银冶炼工业园、汝城县三江口建材工业园等。民营经济主导模式。如永 兴县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88.22%,民营工业经 济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 75.7%,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 40%,从业人员 占全县工业从业人员的 78%。联大靠强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外资 改造、兼并、重组县域工业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使县域 工业重新焕发了活力。如资兴市引进青啤集团建成了年产 10 万吨的优质啤酒生 产线,临武县先后引进香港怡丰集团、云锡集团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宜章县 引进菲律宾康达公司建设日产 4000 吨干法水泥生

10、产线等,大大提升了县域工业 的发展后劲。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即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立足 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工业,促进小城镇和第三产业发展,并为工业企 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使县域工业发展加快。如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马田镇 和柏林镇、宜章县梅田镇、桂阳县黄沙坪镇等都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区域 性工矿小城镇,其中塘村镇、马田镇、梅田镇等已成为全省的“百强镇” 。 5、工业园区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经过批准设立的各类工业园 区共有 52 个,经过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和特色的工业园区。资兴市 东江开放开发区引进的青岛啤酒、郴丰鞋业、大千工艺品等外资、民营企业, 投资 50

11、0 万元以上的 8 家,2001 年园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1.6 亿元,工业总产 值达 3.49 亿元。嘉禾县塘村工业园是全省有名的“ 锻造之乡” ,生产的钢锄、 扳手、钢丝钳等产品,占领了国内同类产品 60的市场,并出口国外, ,2001 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3.5 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23。桂东县沙田民营 工业园、桂阳县太和石墨工业小区、临武县城南工业园、 永兴县柏林金银冶炼工业园、汝城县三江口工业园区建设逐步规范,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已成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结构不合理, “低加工化”现象突出。我市县域工业各行业中,轻 重工业比

12、重比重不合理。2001 年,轻重工业之比为 21.3:78.7,轻工业比重明显 偏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13.7 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偏大,且又以煤炭、有色 金属、建材等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煤炭、有 色金属行业的工业企业就占全部企业户数的 45.9%,工业产值占重工业产值比 重达 48.37%。而代表工业发展水平的加工制造业产值比重却在下降,从 1995 年的 31.2 %下降到 2001 年的 26.0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13.1 个百分点。轻工 业发展的“低加工化”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独具优势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 工业发展滞后,特色不足,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一

13、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上 规模的企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2、技术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差。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市县域 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9.8 %,比全市低 5 个百分点,比全省低 7.7 个百分点;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 31.4 %,比全市低 8.1 个百分点,比全省低 9.5 个百分点;而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和属于国内落后水平需要淘汰的占 38.8 %,高于全市 13.1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 17.2 个百分点。在 283 户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中,设立技术研发机构的企业 10 个,从事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员 1562 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2.28%,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14、的技术人员 760 人,只占全 部从业人员的 1.1%,2001 年县域工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总额的 0.8%。由 于生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技 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后劲弱。19952000 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年均增长 25.4%,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1.9%,而县域工业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2 %,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 3.5 个百分 点,比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 1.7 个百分点。2001 年全市县域工业企业 完成技改投资总额(国有及非国有企业 50 万元以

15、上技改项目)4.88 亿元,占县 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3.8%,比上年降低 4.28,平均每个技改项目投资只 有 145 万元。由于大部分县域工业企业为小企业,信用等级低,银行融资难、 门槛高,自筹资金和吸引投资能力差,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更新速度慢,制约 了企业发展。 4、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全市县域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乡及乡以上) 总户数达 5.8 万多户,其中绝大部分是规模以下企业的小型企业,达到规模经 济要求的很少,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5、国有企业改制不规范,民营工业实力不强。一方面,国有企业包袱重, 人员分流安置难,改制不规范、不彻底,并且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和改制

16、 “换汤不换药”的现象,真正改制成功、建立规范的产权多元化结构的股份制 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凤毛麟角。另一方面,非国有工业发展不快,规模小,实 力不强,2001 年县域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国有工业企业户数虽然所占比重 达 74%,但实现产值只占 62%、销售收入占 58%,完成工业增加值占 55%,资 产总额占 26.14%,上交税金占 49%。在县域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 股企业 15 家,非国有企业只有 2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7 家工业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只有 2 家;年上交税金 1000 万元以上的 5 户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非 国有企业。 三、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从郴州财政部看,要以资源为 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联大靠强为手段,以发展民营工业为重点,以体 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培植主导 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努力形成产业分工合理、比较优势明显、企业竞 争力不断增强的县域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