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39849125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理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理学重点生理学重点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一、一、 什么是生理学?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 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 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二、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 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

2、换的环境,主要由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 组织液和血浆组成。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2)稳态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 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三、 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 1神经调节神经调

3、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 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 (激素、代谢产物激素、代谢产物) )通过体液途径通过体液途径( (血液、血液、 组织液、淋巴液组织液、淋巴液) )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 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

4、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 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四、什么是反射? 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 应。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 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正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

5、,称为正反馈,起加强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 控制信息的作用。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 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 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

6、能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 转运过程。这里,电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 (电位差电位差) )和化学梯度和化学梯度( (浓度差浓度差) )两两 层含义。层含义。 1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 表表 2-1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 转运方式转运方式 单纯扩散单纯扩散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载体运输载体运输 通道转运通道转运 出胞出胞 入胞入胞 转运物质转运物质 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

7、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 大大 分子团块分子团块 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 转运特点转运特点 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 结构结构 特异性特异性 饱和现象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耗能耗能 耗能耗能2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1 兴奋性的概念兴奋性的概念 1)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

8、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2) 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细胞: 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 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 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 同义语。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同义语。只有那些

9、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 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 2、引起兴奋的条件、引起兴奋的条件 l l 刺激的概念: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l 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 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 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阈值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10、。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阈值 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 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 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 产生任何影响。产生任何影响。 l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刺激引起组

11、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 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 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 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 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表表 2-22-2 组织兴奋

12、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名称名称 兴奋性兴奋性 阈值阈值 引起兴奋条件引起兴奋条件 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等于等于 0 0 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 增大减小增大增大减小增大 不可能产生兴奋不可能产生兴奋 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阈上刺激方可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阈上刺激方可l 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 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作电位主

13、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 间隔。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间隔。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 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4 4、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1)1) 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 (未受刺激未受刺激) )时,存在于细时,存在于细 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2)2) 静息电位产生

14、机制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 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 A.A. 产生的条件:产生的条件: 细胞内的细胞内的 K+K+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 3030 倍。倍。在静息状态下,在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对细胞膜对 K+K+的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的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 B.B. 产生的过程:产生的过程:K+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 C1-C1-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 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

15、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 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 K+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 K+K+外流的电位差这外流的电位差这 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3这就是说,细胞内外这就是说,细胞内外 K+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 K+K+有通透性,有通透性, 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

16、又称为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 K+K+的平衡电的平衡电 位。位。 4 4) 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概念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 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5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组成组成 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 (去极相,膜内电位由去极相,膜内电位由90mV90mV 上升到上升到+30mV)+30mV)和下和下 降支降支( (复极相,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复极相,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 )。上升支超过。上升支超过 0mV0mV 的净变正的净变正 部分,称为超射。上升支持续时间很短,约部分,称为超射。上升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