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各论——和解剂(二)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48706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方各论——和解剂(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药方各论——和解剂(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药方各论——和解剂(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药方各论——和解剂(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药方各论——和解剂(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药方各论——和解剂(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方各论——和解剂(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解剂(二)2007-04-17 21:42 二、调和肝脾【四逆散方论】金成无己: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 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注 解伤寒论)明许 宏: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四厥者,乃寒冷之甚也。四厥为阴寒之邪,四逆为 传经之邪,自阳热已退,邪气不散,将若传阴而未入也。此只属阳,故与凉剂以治之。用 甘草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实为臣,而行结滞;以芍药为佐,而行荣气;以 柴胡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金镜内台方议)明吴 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

2、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 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甚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 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 下之。盖谓此也。(医方考)清张 璐:四肢为诸阳之本,阳邪传至少阴,陷入于里而不能交通阳分,乃至四逆下利, 其中土之阳气亦伤人。所以亟用柴胡升陷内之阳邪,枳实破内滞之结热,甘草助脾胃之阳 运,芍药收失位之阴津。允为和解少阴阳否膈之定法,慎不可以其阳热内结而用下法也。(伤寒缵论)清柯 琴: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此方 主之

3、。少阴为水火同处之脏,火火不知则阴阳不相顺接。四肢为阴阳之会,故厥冷四逆有 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然四肢不温,故厥者必利, 先审泻利之寒热,而四逆之寒热判矣。下得清谷为寒,当用姜、附壮元阳之本;泄泻下重 为热,故用白芍、枳实酸苦涌泄之品以清之。不用芩、连者,以病于阴而热在下焦也。更 用柴胡之苦平者以升散之,令阴火得以四达;佐甘草之甘凉以缓其下重。合而为散,散其 实热也。用白饮和服,中气和而四肢之阴阳自接,三焦之热自平矣。此症以泄利下重,知 少阴之阳邪内扰于阴,四逆即非寒症矣。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 重,不须兼治诸症也。仲景因有四逆症,欲以别于

4、四逆汤,故以四逆散名之。(伤寒来苏 集伤寒附翼)清张锡驹:凡少阴病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 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 中;柴胡启达阳气于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伤寒论直解)清尤 怡: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而去之;其在外内之间者,则和解 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 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其阴,甘草之甘养 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制方之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 胡、枳实,犹小柴胡

5、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且枳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 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伤寒贯珠集)清章 楠:素问云:伤寒五日,少阴受之。言邪由阳经入阴者,邪入日深,则阳郁 日甚,不能循环四肢,则阴阳经脉不相交接而厥逆矣。四肢禀气于脾胃者也,故以柴胡升 少阳之清,枳实降阳明之浊,芍药、甘草调和肝脾。升降既顺,阳气既伸,邪亦降阳明之 浊,芍药、甘草调和肝脾。升降既顺,阳气即伸,邪亦透发,自当再清其邪。此方乃先治 其厥也,是故方后有加减法。(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清王泰林: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

6、散,少阴枢机之剂也。少阴为三阴之枢, 少阳为三阳之枢也。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 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盖彼用黄芩泻肺热,恐金胜木也; 此用枳实泄脾实,恐土胜水也。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 肝阴,恐少阴之邪传入于厥阴也。而枢机为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易矣。(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清费伯雄: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 攻下以碍厥,矿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医 方论)清唐宗海: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

7、,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 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逆,亦有热遏于内,不得 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扰,非玉烛散、 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土中之郁,而白芍 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方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 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血证论)清张秉成:夫少阴病而见四肢厥冷,似乎直中阴寒之证。然直中阴寒者,决无许多或然 之证。因寒属阴而热属阳,阳主动而阴主静也。此条即于或然证内,故可必其为传经之邪。 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两者为阴阳之枢

8、纽。是以小柴的条内所载或然之证,与此相同。 然则此条之邪,定自少阳传来可想矣。故仍以柴胡自阴而达阳,邪自表而里者,仍自里而 出表,使无形之邪,从兹解散。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恋,其邪结不开,邪 终不能尽彻。故以枳实破结除痰,与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而以芍药、甘草,护阴和 相需相济,自然邪散厥回耳。(成方便读)清邵步青:热邪伤阴,以芍药、甘草和其阴;热邪结阴,以枳实泄其阴;阳邪伤阴,阴 不接阳,以柴胡和其枢纽之阳。此伏邪内陷,热深厥深之治,乃良方也。(四时病机)今秦伯未:本方主治传经热邪,阳气内郁的四肢厥逆证,故取四逆为名。由于柴胡与枳 实同用,能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实同用,能流畅气滞

9、;白芍与甘草同用,又能缓急止痛。 总的功能,疏肝理脾,调气去滞,故亦常用于肝病。后来柴胡疏肝散等均从此化出。我认 为一般肝病,欲其用小柴胡汤。后来柴胡疏肝散等均从此化出。我认为一般肝病,欲其用 小柴胡汤,不如用四逆散;既能针对疏肝,又无壅滞的流弊。(谦斋医学讲稿)【逍遥散方论】清汪 昂:此足少阳、厥阴药也。肝虚则血病,当归、芍药养血而敛阴;木盛则土衰, 甘草、白术和中而补土;柴胡升阳散热,含芍药以平肝,而使木得条达;茯苓清热利湿, 助甘、术以益土,而令心气安宁;生姜暖胃祛痰,调中解郁;薄荷搜肝泻肺,理血消风。 疏逆和中,诸证自己,所以有逍遥之名。(医方集解)清王子接:逍遥, 说文与“消摇”通。

10、 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水消,虽耗不 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动摇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 也。盖郁为情志之病,丹溪虽论六郁,然思、忧、怒致郁者多,思则气结于心,伤于脾; 忧则神志不遂,精气消索,心脾日以耗损;含怒未发,肝气内郁,乘胜于脾。治以柴胡, 肝欲散也,佐以甘草,肝苦急也,当归以辛补之,白芍以酸泻之。治以白术、茯苓,脾苦 湿也,佐以甘草,脾欲缓,用苦泻之,甘补之也。治以白芍,心苦缓,以酸收之,佐以甘 草,心欲,以甘泻之也。加薄荷、生姜入煎即滤,统取辛香散郁也。薛立斋加山栀清气 分郁火,丹皮泻血分郁热,其理甚通,宜遵之。(绛雪园古方选注)清徐大椿:肝脾血虚,不能

11、下输冲任,而月经愆期,腹痛频频焉。柴胡疏肝郁以调经, 白术健脾土以生血,茯苓清治节以和脾,甘草缓中州以和胃,白芍敛阴血能资任脉,当归 养血脉更资冲脉也。水煎温服,使脾胃调和,则肝血自生而血脉自行,安有经愆腹痛之患 乎。气滞加木香、香附以调气化气,而腹痛可除;血热加山栀、丹皮之凉血清肝,而经血 可盈;血少血虚加生熟地之滋血补血,而经行如度,何有腹痛之不已哉?(医略六书杂 病证治)清费伯雄:逍遥散,于调营扶土之中,用条达肝木、宣通胆气之法,最为解郁之善剂。 五脏惟肝为刚,而又于令为春,于行为木具发生长养之机,一有拂郁,则其性怒张,不可 复制。且火旺则克金,木旺则克土,波及他脏,理固宜然。此于调养中

12、寓疏通条达之法, 使之得遂其性而诸病自安。加丹参、香附二味以调经更妙,盖妇人多郁故也。(医方论)清唐宗海:此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方用白术、茯苓助土德以升木,当归、白芍 益荣血以养肝,薄荷解热,甘草缓中,柴、姜升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 曰逍遥。如火甚血不知者,加丹皮、山栀清理心包。心包主火与血,为肝之子,为火之母。 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泻心包之火,即是泻肝之火,以子母同气故也。(血证论)清张秉成:治血虚肝燥,木郁不达,以致化火化风,往来寒热,劳嗽骨蒸,以及月经不 调等证。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 培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

13、七情内伤补,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 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 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则前证岂有不愈者 哉!(成方便读)今蔡陆仙:此方名为疏肝,仍所以疏达少阳之郁火也。并治胸满吞酸,小腹痛疝,溲赤 不利,往来寒热等症。夫木郁土中则气血并滞,故用归、芍以行营;白术、茯苓以运湿利水。柴胡本阴亏火旺之忌药,但本方所治,乃因郁生火之症,故反须用以升散郁火,郁开 则火斯散,所谓火郁发之是也。甘草之和,生姜之辛,皆所以缓其急,开其气,俾肝木得 遂其条达本能。尤妙在薄荷一味,宣和胸膈,透表祛达,以成安

14、内攘外之功,是真妙制焉。(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今秦伯未:由于逍遥散肝脾同治,一般均从木旺克土来解释。我的看法,木旺克土是肝 强脾弱,逍遥散的主治是肝脾两虚,木不疏土,肝既不能疏泄条畅,脾又不能健运生化, 因而形成郁象。所以养肝舒气,补脾和中,从根本上做到“木郁达之” 。如果肝旺而用归、 芍、柴胡,势必助长气火;脾受克制,再用术、草、茯苓,也会更使壅滞。必须明辨虚实, 才能理解本证的寒热往来不同于少阳证;头痛胁胀不同于肝气横逆,饮食呆减也不同于胃 家实满,从而不可简单地把它当作疏肝主方。(谦斋医学讲稿)【注释】消索:亡散;消灭。 (ruan 软):软弱。【痛泻要方方论】明吴 昆:泻责之脾,痛责之

15、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是方也, 炒术所以健脾,炒芍所以泻肝,炒陈所以醒脾,防风所以散肝。或问痛泻何以不责之伤食? 余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医方考)清汪 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 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 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医方集解)清汪 绂:此治痛泻不止也,责之肝木乘脾。白芍固以泻肝,而陈皮、防风则被肝药。 肝木既有余,而又用此何也?曰泻之者,泻其乘脾也;补之亦使之不于乘脾也。譬之林木, 繁密冗杂,

16、落叶秽积,则水湿壅而不消,故芍药以泻之,所以芟荑芜秽而水湿不留也; 其有嘉木则益为培植,以使之畅茂条达焉。木既条直上达,则枝叶扶疏,而自不至于下壅, 土气亦益舒不留湿矣。故陈皮、防风以升之,亦所以和脾而去湿。今人多以陈皮、防风为 泻木,又谓防风为理脾引经要药,殆不然矣。水泻不止,故甘以补之;痛泻不止,故辛 以行之。皆主于理脾去湿而已。(医林纂要探源)今秦伯未:本方亦称“痛泻要方” ,主治肝旺脾弱的腹泻,泻时腹痛肠鸣。因为肝旺脾弱, 故用白芍敛肝,白术健脾;又因消化不良,腹内多胀气,故佐以陈皮理气和中,并利用防 风舒肝理脾,能散气滞。肝旺脾弱的腹泻,多系腹内先胀,继而腹痛,泻下不多,泻后舒 畅,反复发作,脉多弦细,右盛于左,表现为木乘土位。(谦斋医学讲稿)今朱良春:白术燥湿,健脾和中;芍药泻肝,缓中止痛;防风发散舒脾,陈皮利气醒脾。 四药配合,成为补土泻木,疏肝健脾之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