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848263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含义及主要特征。 2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课前预习 (10 分钟,10 分)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 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 腹地。据此回答 12 题。1下列有关雄安新区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没有明确的范围,难以度量 B区域没有从属关系 C原三县自然特征差异明显 D区域之间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 2雄安新区

2、作为新的区域,在划分时主要考虑( ) A利用单一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 C利用气候、地形为指标 D利用干湿状况为指标 答案:1.D 2.B 解析:第 1 题,雄安新区是一个行政区域,故其具有明确的范围,具有明确的界线, 它隶属于河北省,原三县自然特征具有相似性。第 2 题,从图中其设立的意义可以看出, 其实现的功能较多,所以其划分是利用综合指标。 上海和哈尔滨两地气候资料,大致可以反映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气候状况。读图回 答 34 题。23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上的共同点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冬夏温差变化不大 C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D雨热同期 答案:D 解析: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

3、洲均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4形成两地气候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海陆位置不同 C地势高低不同 D受冬夏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 答案:A 解析: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差异最主要的原 因为纬度位置不同。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 变而改变。据此回答 56 题。 5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 水系发达 土壤黏重 矿产资源缺乏 人均耕地面积少 A B C D 6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和华北平原,主

4、要原因是( ) A单位面积产量低 B人均耕地面积少,机械化水平低 C水资源日益缺乏 D热量条件不足 答案:5.A 6.B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第 5 题,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 湖泊和沼泽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发早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稠密的水 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矿产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少并 没有显现出来。第 6 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 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生产的 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产品率也较低。3点题训练 (20 分钟,

5、30 分) 知识点一 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有的边界明确,有的边界具有一定的过 渡性,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12 题。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 A 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行政区 中国 热量带 干湿地区 三江平原 山东省和青岛市 A B C D 答案:1.A 2.C 解析:第 1 题,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6、和空间单位。第 2 题,行政区边界 明确。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热量带 干湿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 文化区 A B C D 答案:A 解析:热量带和干湿区采用单一的指标划分。 4下列区域中,区域特点的描述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 A东部沿海经济地带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 D镇江新区 答案:D 解析:D 项为行政文化区,具有明确的地域界线。A、B、C 项范围较大,体现的是大范 围的区域特点,不够具体。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 57 题。4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

7、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6甲图中 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7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水稻土 水田 水稻种 植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工业基地 旱地耕作业 A B C D 答案:5.B 6.D 7.B 解析:第 5 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 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第 6 题,由甲图判断出 P 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 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8、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第 7 题,是甲图所示区域 特征。 8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 A都临海洋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同在北半球中纬地区 答案:D 解析: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并不临海洋,有嫩江和松花江流经,也没有大 河在此注入海洋。长江三角洲基本上位于 30N 以北,松嫩平原位于 43N48N,同属 于北温带。选项 C 描述的不是位置。 9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

9、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5展畜牧业 答案:A 10下图为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甲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 平原、鄱阳湖平原,乙为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对比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自 然原因。区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甲水稻油菜、棉花等乙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2)指出乙图中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3)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地广人稀 水热资源丰富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劳动力充足

10、 耕地面 积广大A. B. C. D. (4)说出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 的生长;乙区域纬度较高,气候温凉,降水较少,适宜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3)D (4)水土流失(湿地遭破坏) 解析:(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2) 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乙地为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故热量不足是该地区农业发 展的主要不利条件。(3)甲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乙为东北平原,故乙地主要的优势条件是土 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多,适宜机械化生产

11、,且土壤肥沃;而水热条件和劳动力资源则 不如长江中下游平原。(4)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开发北大荒和围湖造田导致湿地 面积减少;且农业生产过程中植被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加重等。知识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1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农业 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长江中下游 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 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

12、业发展的因素 A B C D6答案:A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条件的 限制大。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 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因其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规模化的推广,加上这里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粮食的商品 率较低,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12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C工业化以

13、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D综合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 答案:A 解析: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发展,区域内部人类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区域 开发早期,主要是以资源为基础,尤其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发展;在工业革命 后,矿产资源得到开发,产业结构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后期因资源枯竭等,导致区域 产业结构多样化,出现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局面。 1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壤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地势平坦 答案:B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的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 条件限制大,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

14、发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因此农业经济远 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 1415 题。14有关图中从阶段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 口比重减少 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 B C D 15从阶段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14.A 15.D 解析:第 14 题,从阶段到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 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

15、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第 15 题,从阶段到阶段,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7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8课后作业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 班级_姓名_分数_一、单项选择题(30 分)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 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 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 黄山毛峰茶等。据此完成 12 题。 1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 峰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A市场优势 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2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1.D 2.C 解析:第 1 题,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