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39847885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64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章 绪 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 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 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 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 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 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

2、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 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 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 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 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 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 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 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 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

3、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 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 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 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 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 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 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 表 2-1 细胞膜转运物

4、质的方式及特点 转运方式 单纯扩散 主动转运 载体运输 通道转运 出胞 入胞 转运物质 小分子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 小分子非脂溶性 大 分子团块 大分子团块 转运特点 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 结构 特异性 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 耗能 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 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 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

5、织。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 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 同义语。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 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引起兴奋的条件 l 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 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 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阈值 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 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

6、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 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 产生任何影响。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 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 须是阈刺激。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 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 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 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 表 2-2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名称 兴奋性 阈值 引起兴奋条件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等于 0 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 增大减小

7、增大 不可能产生兴奋 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阈上刺激方可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 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 间隔。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 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4、试述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1) 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 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2)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 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 A. 产生的条件: 细胞内的 K+

8、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 30 倍。在静息状态下, 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 B. 产生的过程: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 C1-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 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 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 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 K+外流的电位差这 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 这就是说,细胞内外 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 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 K+的平衡电 位。4) 动作电位的概念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

9、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 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组成 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去极相,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30mV)和下 降支(复极相,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上升支超过 0mV 的净变正 部分,称为超射。上升支持续时间很短,约 05ms。 产生的条件: (1)细胞内外存在着 Na+的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 细胞内的 13 倍之多。 (2)当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 产生的过程 细胞外的 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 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

10、正电荷增加 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 由浓度差所致的 Na+内流跨膜离子移动和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该过程主要是 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故称 Na+平衡电 位。在去极化的过程中,Na+通道失活而关闭,K+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内流 停止,膜对 K+的通透性增加,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 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直至恢复到静息值,由+30mV 降至90mV,形成动 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相)。该过程是 K+外流形成的。当膜复极化结束后,膜上 的 Na+K+泵开始主动将膜内的 Na+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

11、到膜外的 K+泵回膜 内,Na+K+的转运是耦联进行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6)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 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 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细胞膜 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 均不改变。脉冲式传导: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 融合在一起,因此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是具有一定的间隔,形成脉冲式。 三、引起兴奋的关键阈电位 1、阈电位的定义 阈电位在外加有效刺激作用下,膜内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

12、值能引起大量 Na+ 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阈电位是导致 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此时 Na 十内流与 Na 十通道开放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过程,其结果是膜内去极化迅速发 展,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四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 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 亦是由于 Na 十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Na 十通道开放数目少,Na 十内 流少,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3、 表 2-3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等于、大于阈刺激 钠通道开放 少 多 电位变化 小于阈电位 等于、大于阈电位不应期 无 有 总和 有 无 全或无 无,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有 传播 电紧张性扩布,衰减性,不能远传 局部电流形式传导,非衰减性,可以 远传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如何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它就会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到整 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播叫做传导。动作 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 在有髓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只能在朗飞氏结处产生,兴奋传导时的局部电流 亦只能出现在

14、兴奋处的朗飞氏结和未兴奋的朗飞氏结之间,于是形成了动作电 位的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加之其轴突较粗、电阻小,因此其传 导速度要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六试述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 u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末梢兴奋 接头前膜去极化 前膜对 Ca2+ 的通透性增加 Ca2+顺浓度差流人膜内 内流的 Ca2+促使含有 ACh 的囊泡破裂, ACh 被释放 ACh 在接头间隙扩散 ACh 与终板膜的 N 受体结合 终板膜对 Na+通透 性增高,Na+内流 终板电位(局部电位) 终板电位总和并达到阈电位 肌细胞产 生动作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

15、递;(2)突触延搁;(3)易受外界因素 影胸。 注意: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终板电位不能引起肌 肉收缔。每一次神经冲动引起的 ACh 释放足以使终板电位总和到阈电位水平, 因此这种兴奋传递是 1 对 1 的。 七、肌细胞的肌肉收缩过程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 终池 Ca2+释放 肌浆 Ca2+浓度增高 Ca2+与肌钙蛋白 结合 肌钙蛋白变构 原肌凝蛋白变构 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 ATP 酶激活分解 ATP 横桥扭动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肌小节缩短。 注意:Ca2+是兴奋收缩过程的偶联因子 第三章 血 液 一、简述血液的基本功能。 1) 运输功能:运输氧、二

16、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同时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物、有害 物质等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 维持内环境稳态:各种物质的运输可以使新陈代谢正常顺利进行;血液本身 可以缓冲某些理化因素的变化;通过血液运输为机体调节系统提供必须的反馈 信息。 3) 参与体液调节:通过运输体液调节物质到达作用部位而完成。如:激素的全 身性体灌调节作用。 4) 防御保护功能:各类白细胞的作用,血浆球蛋白的作用,生理止血、凝血过程的发生,扩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存在等均可以体现出血液的防御保护功能。 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如何? 组成:包括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溶 质颗粒(血浆蛋白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 的正常形态和膜的完整;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三、血液凝固的概念 概念: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 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