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847568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贵有疑学贵有疑 疑则进疑则进小学生数学质疑小学生数学质疑 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摘要】:正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

2、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从以下【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关键词】: 质疑能力 小学生 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 创新精神 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 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 教师 【正文快照】: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在数学课堂浅谈小学数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数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思维。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

3、学的金钥匙, 质毫无疑问是问号。”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必须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靠“疑”来推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我们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一、什么是质疑能力所谓质疑,应当界定为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古人云

4、: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是探索的开始,学若无疑,哀莫大于思维僵化。所谓质疑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以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二、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9 月 9 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 16 分钟的开学典礼讲话中,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在他 2800 余字讲稿中,质疑先后出现 82 次。可见李校长对学生的质疑精神是何等的渴求。从他的讲话分析,在质疑方

5、面,目前学生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没有质疑精神,二是不敢质疑,因此要求他们“学会质疑”。事实上,在李校长之前,这方面的声音不断。比如,在今年 5 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们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学生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不太愿意自主进行创造性思维。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谈到中美大学生差异时曾说过,中国大学生相对欠缺质疑精神。去年 1 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他在文中说,“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育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今年 1

6、月,他在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 10 位代表会谈时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这其实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指明了方向。1让我们回顾质疑的力量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阿摩司奥兹认为,质疑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秘密。我认为这也是犹太民族保持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最重要的因素。质疑是创造的基础,是激励、激活创造性思维、产生求新求异欲望和敢于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而伽利略的质疑以及他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实验推翻了先贤亚翁的学说。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哥白尼正

7、是质疑托勒密体系,使他成为推翻“地心说”的第一人,也使他真正成为近代科学质疑的第一人。质疑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法拉第对是否可能由磁产生电的质疑使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随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没有对大型计算机功能的质疑,便不会有个人电脑的出现,更不会有划时代的微软和比尔盖茨。质疑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有人开始质疑真理的标准,随即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逐步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那便是中国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可以说,没有质疑就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没有质疑就不会有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没有质疑甚至不会有

8、中国近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2.学生质疑现状分析 不妨来审视一下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从幼儿园起,我们的孩子就被要求做听话的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奖励小红花,“不听话”的孩子被视为与老师对着干、调皮捣蛋,是要被老师惩罚的;在中小学里,学生们几乎不需要思考,只需按照老师的讲解领会,记住标准答案就行,那些想“创新”、略有“奇思怪想”的学生,考试马上就会给他颜色看无疑可质。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

9、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去质疑的意识。不敢质疑。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没有机会质疑。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质疑发言的机会。质疑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

10、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再如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产生质疑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不屑、不耐烦的讽刺和挖苦,使课堂上只剩下教师

11、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无疑可质了。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质疑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是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态度上的肯定和鼓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承认并接受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没有按要求提出问题,老师大声斥责:“你

12、这是瞎说”, 严厉尖刻、冷嘲热讽,让学生颜面扫地,下次不敢再提。如果改为对学生说:“你好像对我们学的东西没有什么兴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在想些什么有趣的事?或者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给我看。”老师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第一,不去指责学生“懒散”,而只是指出他“没有兴趣”,表明老师理解他的感受。第二,不规定他“必须”怎么做,而是用婉转的口气让他自己找出原因,这样可以避免他的叛逆心理。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表示理解和接受学生的负面感受,这样可以使学生因受到鼓励而有进步的意愿。有时在课堂上,学生情绪非常恶劣,会当面对老师说:“我不会。”甚至说出更难听的话。如果这时老师动了怒,斥责了学生,老师

13、就输了。即便学生说出很过分的话,老师还是要平静地说:“你看上去很生气,我不喜欢你这样说话,如果你换一种说话方式,我很愿意知道你的想法。”老师这样说,既表示理解学生的感受,又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还指出了学生不对的地方。2.培养习惯,使学生爱问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首先要讲明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另外,还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因而进步的实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发

14、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意义,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要教育班上其他同学不能取笑提问题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权力。教师还要及时表扬大胆提问的同学。激发学生质疑的信心。在上课时我经常对同学说:“同学们有疑请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来解决,说错了没关系,只要能说出来就是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还有学生想到“小数的基本性质和

15、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教师在班级中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开展“最佳提问人”的评比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使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向自主质疑,并养成良好习惯。3.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敢问、爱问、更应该会问,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依赖性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质疑,即使提出一些问题,涉及面也不广,抓不住主要内容,或者提的问题简单而没有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技诱导,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的质量。引导学生会问

16、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课题入手。如教学平行线时,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我想知道什么是求平行平行线,怎样画平行线,为什么要这样画平行线?这样学生的质疑就紧紧地抓住这节课的目标。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折处质疑,如在教学 “能被 2 和 5 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生提问:能否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 3 整除?通过尝试,这种方法行不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知识生长处质疑,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先由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公式怎样写?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得出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共同特征:上下底面平行、上下底面大小相同。有的学生指出:能否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再通过具体操作得出圆柱体体积 V=sh。这样学生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做到“知疑善问”,就能发现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算理”处质疑 ,“算理”是明确如何解题的关键。教师可在学生尝试解答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用 4 厘米、5 厘米、6 厘米和 10 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记录每次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