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847506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文本12文本导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文本 12 获得教养的途径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导学文本导学学习重点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的方式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1读准字音(1)单音字沉溺(n) 赤裸(lu)麻痹(b) 时髦(mo)符箓(l) 戕害(qin)瞬间(shn) 狭隘(i)(2)多音字钥Error! 教Error! 嚼Error!2理解词义(1)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3)无足轻重:无关紧要。(4)息息相通:息息相关,比喻关系极为密切。3选词填空(1)教养修

2、养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作为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不同气质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照应,按孩子的气质特征进行对号入座的教养,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地发展,有效地学习。解析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教育培养,侧重于“教育培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侧重于自身内在。(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班的学生虽然年纪较大,但由于他们都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学得灵活,能够联系实际,触类旁通,因此,成绩并不比其他班差。南京禄口机场针对行风评议中的问题举一反三,整改措施从地面延伸到空中,继取消“天价面”后全面提高航空服务质量,确保在禄口机场乘飞机的旅客满

3、意。解析 二者都指在接受新事物时有较强的类比能力,但“举一反三”侧重于理解知识, “触类旁通”侧重于掌握知识和技能。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答: 答案 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中心论点是“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全文共七个段落,虽然课文已标明了“一” “二” ,但为了突出议论的层次性,我们仍可以把它分为三部分,试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答: 答案 第一部分(第 1 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二部分(25 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即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经典作品。第三部分(67 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

4、的必要性。1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答: 答案 (1)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我们都要深入理解,从中挖掘出作品中深刻的生命意义,以期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3)这条途径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走到它的尽头,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做全面的了解,更何况整个人类的文学是

5、广博无边的。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4)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 “人格”联系在一起?答: 答案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 ,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 ,善于读书

6、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 ,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1)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答: (2)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答: 答案 (1)黑塞认为“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 ,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

7、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 “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提高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2)“真正的教养” “永远都在半道上”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呈现。“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是说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动力。 “真正的教养”是“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的,永远不会消失,也永远不会停止,因此,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 ,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

8、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 。联系所学知识,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答: 答案 这类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 “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却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 “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 ,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学后自评学后自评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

9、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麻痹(p) 狭隘(i)跋涉(b) 闲暇(xi)B戕害(qin) 慰藉(j)痴迷(ch) 魅力(mi)C恢宏(hu) 恪守(k)徘徊(hu) 天赋(f)D落空(lu) 落下(l)宝藏(zn) 藏书(cn)答案 D解析 A 项“痹”读 b。B 项“藉”读 ji。C 项“徊”读 hu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僵死 书藉 性灵 望洋兴叹B停歇 时髦 消磨 生气篷勃C鲜活 消遣 斑澜 不计其数D领略 丰盈 魅力 无足轻重答案 D解析 A 项藉籍。B 项篷蓬。C 项澜斓。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期间,代

10、表们认真_涉及民生和公平的问题,纷纷建言献策。有人说“”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百姓的情怀、代表的职责和领导人的民心。(2)由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评出的十大绿色读物之一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 ,用照片和文字娓娓讲述了自然与人类的故事,作者的_比较独特,文章很有新意。(3)在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种种没有_的行为日益减少,这说明广大公民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A研究 视界 修养 B研究 视点 教养C研读 视界 教养 D研读 视点 修养答案 B解析 “研读”指钻研阅读;“研究”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也指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等。 “视界”指视野和眼界,强

11、调的是视力所及的范围;“视点”指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侧重于“教育培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侧重于自身内在。根据句意可知 B 项为正确答案。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B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C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 ,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D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

12、次咖啡馆。答案 B解析 “花园”与“公园”之间的逗号应该为顿号。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书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内含的真或美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

13、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大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

14、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

15、,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 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际更是不言而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

16、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在他们的额头上还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5 “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答: 答案 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解析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把书比作遗民,赋予“时间之摧残”以借代意义,结合上下文,发掘这些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是做好本题的关键。6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